秋日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孔新村街头,路边的梧桐树叶染上了金黄色。走在主街上,两边房屋整齐划一,街面干净整洁,路旁沟渠内水质清澈洁净,村西头小公园内一群乘凉的老人在拉家常,脸上满是幸福的模样。曾最让人头疼的垃圾腐臭味闻不到了,路边墙上写着“垃圾多了很讨嫌,分好类了能卖钱“等标语,每家每户大门旁都摆放着户用两分类桶。
在村东头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一打听,原来孔新村正在开展垃圾资源回收日活动,村委正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兑换商品。
孔新村支部书记马广义正在给群众讲解垃圾分类小窍门。他介绍,村里给每户配备一组两分类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在主街道设置了一个垃圾分类收集亭,亭内摆放1组四分类桶(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配备了3名垃圾分类人员,其中2个分拣员,1个清运员。
其中,分拣员负责指导村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并定时收集村民户用两分类桶垃圾,同时负责公用四分类桶二次分拣。清运员则负责把分类后的垃圾清运到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每天上午10点前、下午16:00点前两次定时直收直运,保证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
为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孔新村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日常积分情况,每周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光荣榜,表彰垃圾分类先进个人、家庭,每月末利用群众闲暇时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垃圾资源回收日活动。现场配备专业的垃圾分类专员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分类成效排名前10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评选文明家庭的加分项,分类成效落后的10户家庭开展再宣传、再培训。
村民苗启祥被评为9月份垃圾分类先进家庭,他怀里抱着刚领到的一大桶食用油和一大袋卫生纸,脸上乐开了花。
“要想垃圾分类做得好,就得多学多记,我给你们背背可回收垃圾口诀——‘纸、塑、玻、金、衣’,‘纸’就是废纸,比如报纸、纸箱,‘塑’就是干净的塑料制品,比如清洗过的饮料瓶、泡沫塑料等,‘玻’就是玻璃制品,‘金’就是废铜烂铁,‘衣’就是废织物。”
讲到这里,苗启祥特别强调:“但是,有些垃圾特别狡猾,分类时一定要有个火眼金睛,比如玻璃和涂层组成的镜子是复合型产品就不能回收,还有毛巾、内衣等也没有回收价值。”
马广义自豪地说:“目前我们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达到90%,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7.49%。村里完全杜绝了垃圾堆等‘四大堆’,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在白石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记者看到院子里一台设备正对厨余垃圾进行粉碎。
白石镇政府副镇长孙中柱介绍:“我们目前主要对收集到的厨余垃圾、秸秆杂草、树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加工堆肥处理,采用好氧发酵生物技术,添加各种功效的菌类,形成不同功效的有机肥,挤压成颗粒状包装成袋后入库储存。”
“一般1吨有机垃圾可造 0.2吨—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附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和农户使用后,都反馈效果不错。这不,前几天就有两家种植大户提前预定了我们的有机肥,计划作为秋后农田底肥。”孙中柱说到。
今年以来,白石镇从机构建设、制度完善、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实现镇域全覆盖,群众的参与率、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
汶上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梁爱芹说:“目前,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还存在短板与问题,倒逼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但是真的让群众能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多个桶’、从‘规定动作’到‘低碳自觉’、从‘新时尚’到‘好习惯’,还需要大量工作去做。我们有信心通过协同发力,确保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从‘全覆盖’向‘高质量’推进,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