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建设滇西最美田园城市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蒋朝晖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24    

  “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家家户户年年采摘林下野生菌。我家70亩林地每年采菌收入在8万元左右。”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社区居民杨于芬说,她对当地抓实森林保护带来的生态红利十分满意。

  2023年以来,四角田社区野生菌产业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户均年收入2.4万元;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业产值突破2500余万元。这只是昌宁县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昌宁县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不懈奋斗,以建设“滇西最美田园城市”为目标,精心守护优良环境,持续壮大生态产业,努力拓宽富民途径,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走出了一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田更美、园更靓、生活更富裕”的生态发展之路。

  强化保护治理,生态本底更加厚实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现有人口35.5万,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的山区农业县,这里山清水秀,田园美丽,民风淳朴,享有“千年茶乡”、滇西“绿色明珠”美誉。

  昌宁县近年来抓实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精准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目标责任、鼓舞士气斗志,采取有力举措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昌宁县成立分别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中国共产党昌宁县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发《昌宁县年度综合考评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绩效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进一步推动各乡镇、各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地2个,占昌宁县国土面积10.1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27.04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60%。严格把控项目审批,坚决制止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开发建设活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噪声,加快补齐以“两污”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抓实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有序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

  2023年,昌宁县国控和省控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全县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位于全市前列;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21年至2023年,昌宁县生态质量指数(EQI)分别为73.93、75.35、75.45,类型为“一类”。

  抓实绿色转型,经济运行蹄疾步稳

  “漭水镇是昌宁县古茶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乡镇,全镇共有茶园面积4.4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茶树8.5万株。2023年,全镇干茶产量3763吨,其中古树茶产量401吨,茶叶总产值2.2亿元,带动旅游和服务业收入1640万元,同比增收20%以上。” 漭水镇党委书记李光明向记者介绍了全镇茶产业发展情况。

  昌宁县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57.75%,境内分布着万亩高山湿地、万亩杜鹃花海、万亩木莲花坛、万亩生态茶园、澜沧江“百里长湖”等自然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昌宁县立足实际抓实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绿色GDP,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形成以生态有机农业为基础、绿色转型工业为重点、生态文明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立足“菜篮子”定位,昌宁县发挥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项目12项,总投资8.33亿元。茶叶、核桃、蔬菜、“两烟”、甘蔗、畜牧等传统产业高质高效推进,实现农业增加值66.37亿元、增长4.1%。

  优化生态工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昌宁县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技改,对技术落后、产能不高的设备进行淘汰,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以云南省昌宁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打造生物资源加工产、绿色农特产品精加工、绿色硅、新材料等产业。2023年,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73.5亿元,其中绿色食品加工类企业总产值21.66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29.46%。

  昌宁县依托“一江一山一叶一泉一城”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创建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3个、2A级景区4个。2023年,昌宁县接待旅游者总人次46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0亿元,同比增长16.9%。

  2023年,昌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3亿元、增长1.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345元、16627元,分别增长4.6%、9.1%。2024年以来,昌宁县绿色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1.5%,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转化途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昌宁县积极探索,坚决打好生态价值转化的主动战,依托自然生态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昌宁县针对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等困难和问题,正在采取有力举措强弱项补短板,尤其在聚力转型升级、以更实举措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昌宁县委、县政府统筹谋划、凝心聚力,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协调联动,立足现有条件挖潜创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努力实现特色农业提档增效、新型工业提质扩量、第三产业提速升级、数字经济提效赋能。

  着眼更高标准厚植发展优势,昌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聚力三大经济,盘活资源经济、做强园区经济、融入口岸经济的具体举措。

  在盘活资源经济方面,坚持资源换产业、换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推动产业发展。聚焦茶叶、果蔬等农业资源,核桃、甜龙竹等林木资源,硅矿、光伏等绿色资源,温泉、生态等文旅资源,建立“链长”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茶叶、核桃、果蔬、畜牧水产、竹、绿色硅、绿色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文旅康养、现代物流、数字经济12个资源经济产业链纵深发展,力争形成百亿级产业链3个、十亿级产业链7个、亿元产业链2个。

  生态旅游是昌宁县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升级的重中之重,当前正在依托“一江一山一叶一泉一城”资源优势打造全域旅游新版图,加快天堂山茶旅融合、大甸山遗址公园、柯街生态农业体验庄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枯柯河温泉康养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将新增3A级旅游景区1个、绿美景区6个,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57亿元、增10%以上。

  如今,昌宁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正在倾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