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魅在何方”?

来源:中国环境调查网    作者:中国环境调查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31    

  “十堰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水质越来越清了,鸟儿也越来越多了!”十堰市爱鸟人士、东风22小学教师刘洪军告诉记者,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等国家珍稀鸟类在十堰频频现身。

  生态是十堰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十堰最美的底色。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积极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根据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结果,截至目前,十堰市有维管植物2796种,含国家一级8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28种、地方重点保护植物6 种;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0种、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311种。

  堵河源频现“熊出没”

  “看,这就是亚洲黑熊,在树林里悠然自得地漫步呢!”在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郑德国播放了红外线相机拍摄的一段视频介绍道,黑熊已成了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客”,仅在今年就监测发现了12次黑熊出没的踪影。

  亚洲黑熊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毛,栖息于山地森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等省份。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偷捕滥猎和人类活动造成栖息地的破坏,黑熊在我国和全球数量锐减,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据郑德国回忆,早在2009年,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第一次拍摄到黑熊影像,当年全年也仅拍摄到1只。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堵河源自然保护区黑熊数量逐年增多。

  记者了解到,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北的十堰市竹山县,属秦巴山区汉水流域,总面积为47173公顷。堵河源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内陆生脊椎动物共343种、鸟类175种、昆虫1456种,共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46种。

  作为杂食动物的黑熊,在堵河源保护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近年来,随着黑熊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动物界的生态平衡,但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在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常会发生黑熊下山偷食百姓的庄稼、蜂蜜等农产品。为调和黑熊等动物和百姓矛盾,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政策,并建立了长效商业赔偿机制,按照每年200万元的标准,对堵河源保护区内所有耕地统一购买了野生动物损害险。

  同时,为减少对动物的干扰,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关停拆除7座小型水电站,完成石漠化治理29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600公顷、人工造林226公顷,有效完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任务。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堵河源保护区的影响,筹集1.3亿元资金在保护区内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截至目前,堵河源保护区已累计将656户2713人搬出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堵河源保护区还实现了生态林补偿全覆盖,每年补偿资金多达90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保护积极性。

  为把良好生态转化成经济效益,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引导农民利用生态区位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累计培育养蜂户500余户,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当地还大力发展了生态旅游,利用当地好山好水吸引更多的人。

  据统计,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竹山县,近年来生态旅游收入持续走高,2023年1至7月,累计接待游客968.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多亿元。

  拯救性保护小勾儿茶和红豆杉

  在湖北省竹溪县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株高12米、胸径13.5厘米、树龄约100年的小勾儿茶。据悉,这是湖北省镜内已知的最大个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小勾儿茶是中国特有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自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1907年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标本后,近百年未再发现。植物界曾认为小勾儿茶“已经绝灭或可能绝灭”。

  2001年,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教授在五峰县厚河发现第一株。2002年十堰竹溪县啟良植物研究所的负责人甘啟良陪同江明喜在十八里长峡考察时,发现了第二株。

  经过深入考察,累计在十八里长峡发现小勾儿茶40多株,是中国分布最多的地方。甘啟良说:“小勾儿茶种群资源极少,分布范围狭窄,自然繁殖能力差,十分濒危,倍受关注。”

  据相关专家统计,2010年全国查明野生株系分布总数仅62株(其中十八里长峡分布42株,占67.7%)。因此,中国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120个物种之一。亟需开展野生小勾儿茶种群保护,确保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2015年,湖北省林业厅将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极小种群保护试点,并于2016年全面启动小勾儿茶拯救保护工作。

  通过持续开展野生种群资源普查(查明83株)、生境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相关部门建设地理信息库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拯救保护方案。不仅对野生小勾儿茶实行逐株挂牌,明确专人,常年巡护监管。还对对野生种群集中分布区划定重点保护小区,安装监控设备,兴建围网,严格控制人类干扰,保护、改善其生境,促进天然更新。不间断地开展人工扩繁,并在种子育苗取得重大突破。开展人工实生苗野外回归(86株)和迁地保护(武汉植物园5株、黄梅县3株、竹溪县标湖林场10株)。

  自2016年以来,小勾儿茶拯救保护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取得显著成效。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野生小勾儿茶83株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累计繁育人工实生苗206株,其中,近地野外回归86株、迁地保护18株,全部稳定成活,大部分已开花结果。小勾儿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在十八里长峡,红豆杉同样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十堰竹溪县啟良植物研究所的负责人甘啟良介绍:”通过抢救式保护红豆杉,目前红豆杉种群数量在十八里长峡稳步增长。“

  红豆杉是中国特有的子遗植物。因其体内可提取获得抗癌药物紫杉醇,1999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急需对红豆杉开展抢救式保护,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

  近年来,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切实加强红豆杉保护工作。通过开展野生种群资源普查、制定切实可行保护方案、加强红豆杉野生种群及生境保护、对红豆杉古树群实行挂牌巡护监管、人工扩繁、人工实生苗野外回归等措施,累计繁育人工实生苗200多万株,实现野外回归12万余株,种群面积增加25hm2。红豆杉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现有红豆杉群落面积540.62hm2。

  恐龙蛋化石“原位保护”

  2023年底,联合科研团队在湖北青龙山遗址一号馆开展恐龙蛋化石露头修复治理过程中,偶然从一窝31枚的蛋窝里发现了3枚结晶恐龙蛋化石。

  这是湖北首次发现的结晶恐龙蛋化石,对于揭示恐龙产蛋过程和还原当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记者了解到,湖北青龙山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也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原址保存最集中、数量最多、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化石群,是世界最珍贵的白垩纪古生物遗迹之一。

  近年来,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秉持“保护为主、科研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实现恐龙蛋化石高水平保护和高水平挖掘恐龙蛋化石科学价值。

  围绕保护管理、科学研究、科普宣教三个方面,保护区大力推动恐龙蛋化石保护研究。投入2000多万元外迁安置核心区34户居民,在核心区建起总长2.6千米的混凝土封闭式围墙;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3座化石遗址保护场馆;增设气象、土壤监测设备,开展恐龙蛋化石环境因子监测;投资300多万元,建立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化石点位监控全覆盖;参与起草《十堰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联合成立“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对恐龙蛋化石进行综合研究。此外,依托阵地开展科普宣传,积极创建科普品牌,成立青龙山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努力讲好“青龙山故事”。

  随着保护专项经费的不断增加,有力支撑了恐龙蛋化石及其地质遗迹保护。保护区人工巡护有效保护率100%,核心区恐龙蛋化石露头围封有效保护率10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恐龙蛋化石分布区人类活动影响,遏制了潜在的人为损坏、盗挖倒卖情况发生。

  依托“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开展专题科研项目,获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以基础性研究支持了保护与修复类项目实施。

  截至2023年,青龙山保护区陆续建设了总面积达8639.64平方米的科普宣教馆,用于展示地质遗迹、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科学普及,2023年,科普受众人数达到21.3万人次。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