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第四届成都公园城市特色植物创新及应用成果发布会召开。
近年来,小报春、琉璃草、天目地黄、花葵、高穗花报春、藏报春等独具特色的植物纷纷亮相成都街头,成为城市中流动的绝美画卷。在这背后,是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的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特色植物创新性研发以及生态景观模式构建等多个关键领域持续深耕,精研细作。
在城市的角落里,曾被视作“杂草”的植物,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杂草”的正名叫“自生植物”,是地域自然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年,“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与西南交通大学李晓鹏硕士生导师团队首次联合,全面开展了成都环城生态带自生植物资源调查及物种评价工作,针对自生植物的种群分布、繁殖方式、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开创性地从群落生态学角度挖掘自生植物与栽培花卉的共存模式,初步探索利用这两类植物群体共同构建可持续高韧性群落的途径。
本年度,“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还携手西华大学共同发起了“植梦青春,咫尺新生—情绪急救计划”景观方案征集,聚焦于青年情绪健康这一关键议题。结合百度热力图、人口统计和POI数据分析,选择位于高新区的吉泰路活力公园的剩余空间作为实践试点区域,历经方案的广泛征集与严格评选环节之后,发动青年群体亲自动手,成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特色空间场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围绕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城市剩余空间特色景观场景营造策略与模式。
如何科学开展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种质创新和示范应用?发布会上,花木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透露,近年来他们深入到四川的山川原野、河谷丘陵,开展了大规模野外引种收集工作,仔细甄别、科学筛选出“高穗花报春、球花报春、海仙报春、青城报春、倒提壶、太平花……”等具有卓越潜力的乡土植物种类。每一株被选中的乡土植物,都承载着为城市景观特色化注入灵魂的使命。在示范应用阶段,将这些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绿地中,使城市景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个性与韵味,同时增加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主办、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承办。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特色植物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与广泛应用,推动城市与自然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使这座城市处处彰显出生态之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