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府河波光与梧桐绿荫交相辉映的东西湖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据悉,《东西湖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这片承载着“水韵粮仓”记忆的土地,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全力打造府河流域“候鸟家园”的生态样板,推动区域从“整体规划”迈向“具体实施”。
该规划倡导修复与保护并行,力争在2035年建成“城湖共生”的生态空间。规划范围覆盖东西湖区全域,聚焦生态、农业及城镇生态空间的保护修复。规划明确,到2035年,东西湖区域将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正向循环,建成“城在园中、绿廊入城、城湖共生、城乡美丽”的高质量生态空间。
立足“湿地湖乡、水韵粮仓、生态新城”三大生态优势,针对目前东西湖区面临的生态网络连通性不足等问题,规划提出了针对性的修复策略,重点围绕“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流域治理”三大方向展开攻坚。
“候鸟家园”升级,观鸟经济赋能绿色发展
府河湿地作为江汉平原典型湖泊湿地系统,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据监测,东西湖区府河流域2022年就已观测到223种鸟类,占武汉市鸟类总数的50%以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20余种。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关乎鸟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对此,规划提出“核心源地修复+廊道联通+综合治理”的立体策略,对府河天鹅湖、杜公湖等重要候鸟栖息地实施一体化保护修复,确保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保护率稳步提升。同时,构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促进物种流动,并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干扰。
“我们希望通过生态修复,让府河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不仅要让候鸟‘留下来’,更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绿色发展提供‘东西湖样本’。”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相信规划实施落地后,府河流域候鸟栖息地生境质量将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更加完善,同时为城市防洪防涝、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支撑。东西湖区正朝着“水清、岸绿、鸟翩跹”的生态愿景稳步前行。
启动西部农田生态工程,打造“蓝绿田野”名片
该规划显示,将通过修复生态廊道、打造多个特色都市田园综合体、培育农旅融合集群等举措,全面激活西部农田生态功能。
同时,瞄准农田生态短板,率先启动“田园生境修复计划”,并实施三大防控工程,从源头削减污染负荷。此外,还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到2025年全区近70%耕地将整治提升为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碎地变整田”,打造万亩农田景观示范。
引风来7条垂江绿廊,贯通“风与绿的纽带”
为重塑汉江生态岸线、激活滨水发展动能,规划围绕多个维度打造汉江北岸和美水岸,提出开展堤防整治、绿廊联通、公园集群等工程,重点加固汉江堤防,并建设7条垂江生态绿廊,形成四季景观带和垂江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此外,还将构建“全域公园城市”体系,打造10余个城乡综合公园和滨江特色公园,并大力发展沿江美丽城乡示范带和亮点城乡区片。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规划将助力东西湖区以全新系统思维重塑汉江北岸,书写着人水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