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退水如何实现“浊去清来”?南通如皋市的经验可供参考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蒋绍辉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14    

  日前,在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培训会上,南通如皋市分享的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农田退水治理”项目经验成为全场焦点。如皋依据2023年度断面水质状况和水系特征,将汛期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重点国考省考断面及敏感水体周边农田作为试点,启动2024年度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覆盖8个镇区,涉及两万余亩农田,已实现农田退水的高效治理与循环利用,为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如皋经验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 的治理原则。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污染拦截,而是将农田退水视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当地依托地形特点,将低洼地改造为肥水收集调蓄池,构建起“雨季储水防污染、旱季灌溉再利用”的闭环系统。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生态化改造,通过生态塘对汛期过量退水进行分级净化,既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两大关键举措直击农田退水治理要害。在秸秆处理上,如皋市以“四离一集中”原则划定秸秆离田区域,通过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将田间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有机肥原料,从源头上阻断秸秆腐烂对水体的污染。针对肥料使用,联合科研机构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模式,既保障作物产量,又降低养分流失风险。典型示范户的成功实践,更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绿色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 的良性治理格局。

  各项职责的明确划分,则为治理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如皋市政府多次召开项目专题会议,听取现场调研情况汇报、了解各镇需求,最终明确项目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前期推进、水务部门牵头工程建设,借助高标准农田已建项目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灌溉渠等水利设施,整合各方资源,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精准施策。

  地方党委政府统揽全局,从规划编制到资金筹措全程主导;农业农村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牵头推进技术落地和产业协同;生态环境部门强化动态监管,通过溯源排查、数据监测和执法督导确保治理成效。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避免重复建设,集中有限资源,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技术创新层面,如皋市构建了“硬件设施+智能系统+生态工程”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新建的水闸、连通管、回用泵站等水利设施,配合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退水精准调度;11万余平方米水生植被与3万余米生态护岸组成的生态净化带,如同天然滤网,在汛期对溢流退水进行生物降解。数据显示,项目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9吨、氨氮两吨,减少退水外排量24万吨,生态效益显著。

  农田退水治理的本质是一场系统性生态革命。唯有从顶层设计到末端治理形成完整闭环,才能破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让“肥水”滋养农田土地,而不是污染河湖断面。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