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是流域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经济的特殊类型。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既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的水质关系到兰州市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下游省份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一河清水送下游”成为兰州市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各项工作措施,持续加大黄河兰州段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持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积极开展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使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依法防治的轨道。
盛夏时节,站在红古区“两河口”眺望,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交汇,奔腾的河水与两岸的树木、芦苇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湟水河和大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2022年开始,红古区重点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黄河清源、幸福走廊为定位,遵循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设计理念,深入开展生态基底的修复,建设了一条开放融合、舒适通畅、安全韧性的滨河绿廊,用生态护岸和边坡治理保障防洪安全,两岸的泥沙不再裹挟着涌入河流,进而流入黄河。
清澈的河水、坚固的河堤、成片的湿地……沿着生态廊道前行,既能感受到河流的壮丽,也能欣赏湿地风光,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修复,是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河面宽阔,芦苇随风轻摇,山体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正是西固区达川镇三江口,得名于黄河、湟水河与大通河的交汇。河畔湿地广袤,河心岛上的水鸟自由翱翔,觅食嬉戏,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美好邂逅,也是一曲小流域治理的动人乐章。
步入榆中县宛川河沿岸,河道旁绿意盎然,河面波光粼粼,一幅“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景象映入眼帘。
宛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在榆中县境内流经84.5公里,是当地重要的生态屏障。2019年以来,榆中县对宛川河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河道连通、采沙坑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每年向宛川河生态注水10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河流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清亮的宛川河又回到了村民身边,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
兰州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量在200至500毫米之间,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荒沟是水土流失和山洪灾害的策源地,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
守得云开见月明,万紫千红花满园。兰州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一步细化用地分类,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求,在确保流域安全和尊重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前提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向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转型。
峰峦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河道焕发生机。这是兰州市构建生态屏障的新图景,也是长期不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成效——有限的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大大提高,土地的质量等级得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基础平台。
如今的兰州大地,处处展现出山川秀、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画卷,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使得“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也由此掀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兰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