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痛点”到“发展亮点”:沿河的生态治理答卷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8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生态治理是关键一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之路,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我们走进沿河,探寻其生态治理背后的故事。

  风动青山:清洁能源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夏日的六台山巅,微风轻拂。一组洁白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其间,巨大的叶片随着山风稳健旋转,仿佛是大自然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舞蹈。风机之下,牛群悠闲地低头觅食,一幅和谐宁静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曾经,沿河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压力。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沿河意识到风能资源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然而,发展风电产业并非一帆风顺,初期面临着技术难题、资金投入以及民众认知等诸多挑战。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落子晓景乡建设风场,拉开了沿河风电产业发展的序幕 。2022年,中寨风电场成功并网运行,这是沿河首个风电项目 。该项目由国能投(沿河)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安装了5台单机容量6.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 。风机每转动一圈,可产生约6度清洁电能,年设计发电量约6418万千瓦时,年产值可达2300万元 。

  如今,中寨风电场不仅成为了沿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万吨,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了力量,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外,沿河另有2个风电项目正加速建设,未来,清洁能源将在沿河发挥更大效能 。

  沿河将精做“新能源+”融合文章,让绿色动能注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脉络,绘就能源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画卷 。计划进一步优化风电项目布局,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李满荒山:石漠化治理结出富民硕果

  七月中旬,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的空心李核心种植区一片繁忙。漫山遍野的李树郁郁葱葱,枝头上挂满了色泽鲜亮、圆润饱满的空心李。果农们穿梭林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熟练地将一颗颗“金果果”采摘入筐。游客们也慕名而来,在果林间穿梭,体验着采摘的乐趣,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

  南庄村曾是石漠化严重的村子,沟壑纵横、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农作物广种薄收,当地群众生活十分清苦 。虽然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栽种空心李的历史,但过去一直未形成规模产业 。石漠化的土地,成为了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如何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是摆在沿河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1987年,沿河按照“坐山靠山、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吃山”的发展路子,开始探索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并重的道路 。2014年,更是确立了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广泛动员农户规模化种植空心李 。当地政府积极整合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将发展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紧密结合 。同时,通过举办李花节、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提升空心李的知名度 。

  如今,空心李已从沙子街道推广到沿河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沙子街道发展空心李种植4.5万亩,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约3.2亿元,实现了人均超一亩、年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一颗颗空心李,不仅口感脆甜多汁、果肉细腻,更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果” 。果农黎勇有着30多年的种植经验,他家今年预计产量可达1万多斤,产值约10万元 。种植大户张瑶瑶坚持绿色种植,其果园产出的李子深受消费者信赖,预计今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 。

  未来,南庄村将继续加强空心李的品牌建设,提升“沿河空心李”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依托空心李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深度融合 。

  水润乌江:流域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乌江碧波逶迤,流经沿河境内132公里,洪渡河、白泥河等26条支流纵横长达548.7公里,宛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沿河的崇山峻岭间 。曾经,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乌江沿岸面临着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成为了沿河的重要使命。

  早在2001年,沿河就制定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 。2016年,更是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生态日”,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生态日”,通过万人环保签名、百里乌江两岸垃圾清理、增殖放流等多形式宣传,让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同时,全面推行河长制,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乌江河,坚持源头治理,水岸同治 。

  经过多年的努力,乌江沿河段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2023年,沿河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5%;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良比例达100%,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此外,还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4.06平方公里,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

  沿河将持续加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等相关制度,加大对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同时,依托乌江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让乌江成为沿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风电场的绿色电能到空心李的甜蜜果香,再到乌江的碧波荡漾,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生态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加强流域保护等举措,沿河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良性互动。未来,沿河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绘就更加绚丽的生态画卷,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