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金石山矿山公园积极3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工程,累计投入2.58亿元,通过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采矿遗迹保留等措施,将原本占地1278亩的废弃矿坑蝶变为集绿地、公园、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矿山公园,成功入选江西省国土空间修复典型案例,并成为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样本。
描绘绿色发展底色。金石山矿山公园在生态修复上做到“全面立体”。一是山上和山下共治。山上采取地形整治、边坡修复等修复方式,植被覆盖率从80%提升至95%。山下采取填筑沟壑、建生态挡墙等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提升土壤质量,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实现了从“单一复绿”向“多功能生态系统建构”的转变。
二是山北和山南共治。以废弃矿山为载体,针对山体情况,利用光伏发电实现土地再利用与生态修复,将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和文化旅游创新相融合,既提高了矿山利用率,又增加了矿山的综合开发效率,为废弃矿山因地制宜修复与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地上和地下共治。地上通过微地形改造、酸碱中和调节等措施改良土壤,坡面采取穴播、条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平面用作光伏发电。地下建设雨水收集池,对雨水进行收集,经过充分过滤和紫外线消毒后,用于绿化带灌溉,实现了从局部修复向全方位修复的转变。
金石山矿山修复后新增林地220余亩、草地360余亩,恢复了矿山生态系统和景观风貌,昔日“生态疮疤”变身林地、公园,大地“疤痕”长出新绿。同时,有效消除了由采矿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植被覆盖率提升,区域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2%,逐渐恢复了矿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等生态功能,为谱写美丽新余新篇章增添了绿色底色。
打造矿山转型样板。一方面,活化矿山遗存,打造地域特色新地标。对遗留的石灰石烧制窑洞实施保护性修缮,通过结构加固与装饰美化,将矿业遗迹转化为展现采矿文明的文化地标。原创IP形象“旷仔”与大型石灰石景观雕塑强化视觉标识,建成中央叠水景观、矿洞体验馆、高空组合塔等24个特色区域,涵盖亲子游乐、地质研学、极限运动等体验项目。利用具有矿山特色的100米高空组合塔构建全国最高游乐综合体地标,开发矿洞研学课程,还原石灰石开采加工工艺,将旧矿洞改造成矿洞体验馆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矿坑特有的文化魅力。植入科教娱乐、矿山体验及亲子活动等商业配套内容,形成特色矿坑体验公园,填补和丰富了地区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了矿山的综合价值。
另一方面,保留采矿遗迹,构建科普教育基地,让裸露的“伤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又提升了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
奏响兴业富民乐章。一方面,同步运营多元业态。利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资本融合、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实施生态修复、城市功能拓展、服务市民群众的同时,融合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因地制宜建设多元化主题项目,现已发展为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探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极大地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矿山公园的建设运营还带动了周边地区观光采摘、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
另一方面,古镇联动非遗活化。金石山矿山公园与周边地区的联动,有效盘活了毗邻的昌坊古镇闲置资源,推进古镇业态和矿山业态联动,打造“矿山旅游+古镇度假”文旅业态,改造闲置建筑作为夏布、剪纸等非遗工坊和特色民宿,形成“矿山游玩+古镇食宿+特色体验”闭环路线,既增强了游客的黏性,又积极探索了存量项目二次规划提升的新路径,同时还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