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黄河东入海 白鹳舞芳洲
黄河口湾区海岸线181.82公里,海域面积2292.4平方公里。大量泥沙与大海相拥,造就了“黄蓝交汇”旷世奇观,孕育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无数珍稀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交汇点。
治理措施
(一)以机制“加法”保持生态完整性。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编制印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先后出台《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生态保护法规,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从70%提高到90%;完成全市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并率先通过省级备案。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工作制度,设立全省首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设立两处湿地保护巡回法庭,建立试点就地审判机制。
(二)以污染“减法”守护自然原真性。退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300处石油生产设施并完成生态恢复,实施围海养殖清零、1.2万亩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全国最大面积互花米草清除工程。削减入海河流污染,建设滩区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工程,实施黄河滩区“清四乱”和南展区搬迁改造行动。投资13.6亿元实施17个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35.5万亩,盐地碱蓬5.2万亩,自然岸线5.33公里。
(三)以效能“乘法”实现生物多样性。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建设“中国东方白鹳和黑嘴鸥保护示范基地”,实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投资4.8亿元建设湿地公园、鸟类科普园,定期举办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
治理成效
(一)减污控源,海湾水质明显改善。2024年,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54.87%,较2018—2020年平均值增长35.48%。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总氮浓度3.05mg/L,连续3年优于入鲁断面。入海排口整治销号通过率100%。
(二)降碳扩绿,湿地生态有效恢复。截至目前,滨海湿地面积78159.15公顷,较2017年增长18.29%,滨海湿地蓝碳作用更为突出;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清除比例达99%以上;自然岸线157.7544公里,较2021年增长46.68%;鸟类种类达374种,较保护区建区时翻一番,东方白鹳繁殖幼鸟数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数稳定在万余只、丹顶鹤越冬数320只,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重现。
(三)人海和谐,亲海空间不断拓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评为5A级景区,红滩湿地旅游区评为4A级景区,环境适宜性评价为“适宜”,公众满意度100%,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年,打造形成黄蓝交汇、红毯迎宾、万鸟翔集、芦花飞雪等独具特色的生态亲海空间。
经验模式
(一)创新“河—陆—滩—海”一体化湿地修复模式。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维护黄河口“河—陆—滩—海”生态系统,探索创新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以“法规”为纲,科学编制规划体系;以“水系”为脉,有效开展湿地修复;以“保护”为重,建设物种栖息新家园。
(二)“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的互花米草防治模式。攻坚突破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研制适宜滩涂作业的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机械,科学确定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围淹水深等,创新“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被国家林草局推广,并在此召开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
(三)“减污扩绿生态净化”的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模式。滩区地毯式排查溯源,“清四乱”面积6.8万余平方米,滩区5646户居民搬迁改造,维持原生态格局。建设生态化沟渠129千米,净水湿地49.1万平方米,生态净化塘7.38万平方米,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实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