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含黛,绿水悠悠,夏日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5000余亩毛竹林随风起伏。每天,民兵汪苗青都要到竹林巡查。谁能想到,这位吃了19年“石头饭”的老矿工,如今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青山守护人”。
生态好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汪苗青介绍,自关停矿山以来,竹林生态逐渐恢复,毛竹年产量从2003年的25万斤提升到现在的40万斤。
村口,那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巍然矗立,见证了余村村从矿山粉尘蔽日到竹海绵延起伏的蝶变。
上世纪90年代,余村村依靠开山采矿鼓了钱袋子,却付出了“青山秃顶、绿水变黑”的沉重代价。2003年,随着浙江省“千万工程”的推进,余村人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走上生态发展之路。村民兵连主动担当,组建政策宣传队和民意联络队,分组包片上门宣讲、收集意见。他们不仅带头宣传政策,还带头落实行动,在生态建设中冲锋在前,参与完成了一系列复绿工程。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村考察,得知余村村的做法后评价这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的甜头,民兵潘春林是最先尝到的那一批。矿山关停后,他卖掉使用多年的运矿拖拉机,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生态旅游已成为余村村的支柱产业。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万元。
生态好了,收入高了,村民们保护生态、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笃定。“民兵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有觉悟有威信、有组织有力量,在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安吉县人武部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着力增强民兵生态保护意识,引导民兵在参与生态保护、传播绿色理念、服务经济发展中担当作为。
眼下正值汛期,每天早上,民兵巡逻小分队就会沿着西苕溪支流和竹林山道展开巡查。“发现森林火情、地质灾害隐患可以一键上报。”民兵周凌宇介绍他们使用的手持巡护终端,每名民兵的位置会实时显示在民兵连连部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便于指挥员快速研判和调度处置。
“过去,我们都是背着水壶、拿着镰刀,靠双脚走遍山林。”老民兵李志荣感慨,时代在发展,民兵连守护绿水青山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
除了巡护终端,他们还配备了无人机,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起“空中+地面”“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护体系,实现生态隐患早发现、快处置。去年清明节期间,民兵无人机分队发现村北天目山余脉某处有异常热源,迅速联动相关部门成功处置火情。
为当好生态哨兵,余村村民兵连将日常巡护、政策宣讲、应急处突等职能进行整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他们优化编组结构,选拔生态意识较强、专业技能突出的骨干,组建常态化巡护分队、无人机分队和宣讲分队。他们还与天荒坪镇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防汛防火演练,有效提升了军地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余村村民兵连民兵在做好生态守护人的同时,主动化身绿色低碳生活宣传员和践行者。
他们发挥身处一线、情况熟悉的优势,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进行宣讲。该民兵连指导员汪玉成介绍,他们创新开展“生态课堂进农户”活动,组织民兵用方言俚语讲解环保政策和知识。在民兵连的持续推动下,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不断提高,“零污染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余村村光伏发电、竹林碳汇等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成为全国闻名的“零碳村落”。2024年,余村村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不足70%提升至96%,空气优良率达98%。
20年来,余村村民兵连矢志践行“两山”理念,争当生态哨兵,用脚步丈量青山,用担当守护美丽家园,在江南绿野唱响新时代民兵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