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大地上,绿水青山正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的第20年。即日起,永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点绿成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州实践”系列报道,深入基层一线,探寻全市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我们将走进飞鸟翔集的湿地、郁郁葱葱的山林、巍然矗立的风电场……见证绿色动能激发的澎湃活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州故事。敬请关注。
盛夏时节,潇水河畔的日月湖湿地公园进入生机最蓬勃的时节,澄澈的湖面倒映着苍翠山峦,丰茂的水草间鱼群欢跃,成群的鸟儿掠过天际,处处跃动着生态文明的动人韵律。
7月28日下午,烈日炎炎,潇水河面波光粼粼。巡护员谢丽梅和队友们如往常一样,沿着双牌水库下游巡河。汗水浸透她的后背,她随手抹去脸上的汗珠,再次举起那台用了4年的双筒望远镜,仔细扫视湖面——这样的动作,她已重复了数百次。
谢丽梅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整个日月湖密密麻麻布满着网箱,湖水泛着诡异的绿色,大夏天散发着腥臭味。“现在鱼多了,鸟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游客也多了。”谢丽梅的话,道出了日月湖十多年来的蝶变。
断腕——日月湖实现涅槃
双牌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潇水中游,由南向北呈狭长型廊道走向,全长约51.5公里。日月湖,既是湖,又是一条河,也是一座水库。双牌水库以上,大坝雄伟,河面宽广,被称为日湖;双牌水库以下,风光旖旎,当地人叫月湖,合称日月湖。
上个世纪90年代,库区群众为了生计,在双牌水库发展网箱养殖。高峰时期,双牌水库网箱数量超过1.5万只,覆盖库区6个乡镇近20个村,库区渔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网箱养殖也成了库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不规范养殖、养殖密度过大等问题逐渐凸显;加之沿岸非法采砂屡禁不止,采砂点随处可见,裸露的河床如一道道伤疤,日月湖湿地生态环境因此逐步恶化。
转机出现在2013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试点建设。双牌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扛牢湘江源头保护政治责任,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持续加大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整治和修复力度。
非法采砂曾是湿地生态的“顽疾”。2017年,双牌启动非法采砂专项清理整治,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共排查“僵尸船”和“三无船”197艘,拆解非法采砂船只153艘,从源头上遏制采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018年,结合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要求,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水库水域网箱全面清退工作,成立工作专班,仅用20余天便拆除库区7万多平方米养殖设施,清理网箱近1000只、水上工作板房100余间。
为彻底修复日月湖的生态环境,双牌县同步推进系统性治理:拆除搬迁水库周边养猪场3家、家禽养殖场1座、屠宰场1个;依法关闭了潇水河东岸双电化工、永盛化工、九星化工等9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停排污口6个;建成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配备垃圾打捞船,实现生活垃圾与污水规范清运处理;在周边营造水源涵养林,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坡、退耕还湿等工程,逐步构建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生态格局。
随着系列整治措施落地见效,日月湖生态修复加速推进。2019年12月25日,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获批,标志着当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守护——让一江碧水长流
湿地保护治理,需久久为功。
2015年,《湖南双牌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细则》出台,对湿地公园的管理、保护、利用及法律责任作出详细规定。2016年,县里专门成立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后更名为管理中心),并将公园建设写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近年来,双牌县持续加大日月湖湿地公园保护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县、乡、村三级“河长”定期巡河,确保各河流河段有人管、有人理。同时深入开展封山禁伐、森林防火、生态养殖、打击乱捕滥猎等工作,还与周边村、社区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制定湿地民约,形成公园、社区、镇村、林业站、湿地保护站“五位一体”的共管网络。
“我们曾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兴国表示,他们按湿地建设规划逐步落实,全面恢复生态系统机能,维护生态平衡。目前,湿地公园已配备巡逻车和执法艇,成立水上派出所专门负责日月湖执法;聘请乡镇林业站人员、渔民担任巡护员,将森林与湿地保护工作整合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在湿地日、爱鸟周、世界水日等节点,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湿地知识进社区、进学校及湿地研学等一系列科普宣教活动。经过反复的环保宣传,再加上切身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大家已将保护环境化作自觉行动。
生态向好,候鸟纷至。自2013年起,每年10月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都会如期而至,连续12年在此栖息越冬,观测到的数量也从最初的1只增至26只。
2020年,双牌县在双牌水库大坝下游设立中华秋沙鸭监测保护站,安装热成像视频监控系统,购置无人机、望远镜、观鸟镜等设备,实现日月湖核心区全域全天候、全覆盖远程监控,并为湿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每年冬季,广东、广西甚至吉林的观鸟爱好者都会不远千里而来,只为一睹中华秋沙鸭的风采。
如今的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生物资源丰富——有高等维管植物81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野生脊椎动物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种。这里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是一级水源地保护区。
振兴——与生态共生共荣
经过系统整治和生态修复,日月湖重焕新颜,也为沿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19年初,双牌泷泊国际慢城规划的花千谷·月湖景区正式落户湿地公园旁的霞灯村。该景区总规划面积约2420亩,总投资1.2亿元,是集娱乐、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并于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湖南省(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机遇。
“过去村民的生计全靠河湖:湖中捕鱼、岸边挖砂……那时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门心思向日月湖要收成,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让村子经济停滞不前。”霞灯村党支部书记王开武回忆道。
望着眼前美景与往来游客,王开武敏锐地意识到:村子发展仍能“靠水吃水”,只不过这次靠的是绿色生态带来的旅游机遇,是借生态“生金”。2022年起,霞灯村以集体经济入股花千谷·月湖景区,三年累计入股26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2020年,双牌响应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深入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全县187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当地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除兑现养鱼户“以奖代补”资金外,还用于转岗、转产帮扶等方面。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让渔民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1965年出生的王点玉原先是一位老渔民。由于熟悉潇水河的水域环境,王点玉上岸后,通过应聘成为花千谷·月湖景区的竹筏驾驶员。“以前起早贪黑还担惊受怕,现在每天在绿水青山里上班,日子踏实多了!”在景区里,像王点玉这样转型就业的渔民有10余人。
游客多了,村子旺了。霞灯村的“90后”姑娘唐丽嗅到商机,把自家房子修缮后开起土菜馆。如今村里已有4家农家乐,大伙稳稳吃上了“旅游饭”。
王开武望着湖畔粼粼波光,感慨万千:“保护好这一湖清水、这一片湿地,才是最牢靠、最长久的‘金饭碗’。”
盛夏的日月湖,碧波荡漾,鸟语花香。这片湿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