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江西景德镇是一座以陶瓷业发展支撑千年历史的城市,在窑火淬炼下催生出赓续千年的陶瓷文化,在漫长的制瓷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景德镇依托有利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天人合一”理念下不断探索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书写着陶瓷文脉赓续与生态优先发展的共生范式。
陶瓷制作使用的原料多为天然矿物,当年工匠们依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依托昌江流域特有的矿物资源组合,形成原料采集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区域性材料网络,构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资源利用模式。
据《浮梁县志》记载,宋代窑工择址于“三面环山、一水中流”的昌江河谷,既因当地盛产瓷土、松柴,更得益于完整的水系生态。千百年来,由昌江码头而上,沿河建窑,因窑成市,逐渐形成了“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瓷业发展历史空间,成为古代工业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联动的雏形。与此同时,工匠充分利用昌江支流水系建立的水碓网络,实现陶瓷原料加工的零碳动力供给,形成丰富的水能梯级利用体系。淘洗池—沉淀池—回流渠构成的水处理系统,实现陶瓷生产用水循环利用,昌江水质得以维护。
72道制瓷工序如链条般环环相扣,每一道工序都体现着对生态的考量。从矿坑开采时预留“养矿”周期,到坯料陈腐时遵循四季时序;从柴窑火候控制对松柴燃烧规律的顺应,到釉料调配时对矿物特性的掌握,皆体现着工匠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认知。师徒相授的不仅是拉坯、利坯的手法,更是“取不伤地、用不耗竭”的理念。将废匣钵碎末复归窑床化作耐火层,把破损瓷片研磨为釉料原料,这些做法让废弃物在技艺链条中完成“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的生态循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效用,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
景德镇瓷器生产除了需要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瓷土,也少不了源源不断、优质高效的窑柴。景德镇烧瓷燃料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烧制普通瓷器的槎柴(杂树、枯树枝等),还有一种是专门烧制中高档瓷器的松柴(又称为窑柴)。曾经,景德镇每年烧窑柴40万吨以上,供柴所需范围除浮梁本土外,已拓展至鄱阳、祁门等地。陶瓷业巨大的燃料需求给景德镇带来了生态环境压力,以致江西民间流传“一里窑,五里焦”的民谣。
为了走出“一里窑,五里焦”的燃料匮乏和生态破坏双重困境,明清时期,在蛟潭窑柴山林,本地宗族将山林划分为163个产权区域,划定自然山岭和人工设施的山林分界线,并明确产权,形成山林经济管理体系。同时,借助马尾松“飞籽成林”的自然繁育特性,通过合理种植和轮伐措施,实现了窑柴的可持续生产,为景德镇窑柴的供应提供了稳定基础,推动了瓷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景德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系统性转型,燃料结构全面转向电力和天然气,推动陶瓷产业实现“从柴窑到气窑、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景德镇实施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对行业规范、污染排放标准、燃料管理要求等进行明确,推动传统窑口转向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柴窑棕色碳(BrC)污染研究,构建“窑炉—大气—健康”三维模型,为千年窑火注入“绿色基因”。陶溪川等文创园区将传统柴窑形制与现代智能控温技术相结合,既守住了历史文脉,又实现了精准减排。
面向未来,景德镇将着力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的深度融合,不断续写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脉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