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能开窗户透气了,中午也能睡个安稳觉了,太感谢你们了。”近日,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的陈女士再次拨通12345热线,这次不是反映问题,而是专门向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致谢。
从盛夏时节的焦虑投诉到秋初时节的满意点赞,这通电话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污染治理攻坚战。

现场排查问题。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群众呼声就是“行动哨声”
“夏天根本没法开窗户,油烟味直往屋里钻,中午想休息会儿,烟道轰隆隆的声音吵得睡不着。”今年夏天的某一天,陈女士通过12345热线反映,她居住的小区周边居民共同遇到困扰——小区附近商贸城底商的餐饮油烟与烟道噪声,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接到投诉后,海淀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第一时间与陈女士取得联系。电话里,陈女士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我们之前也反映过,但扰民的情况还是存在,问题解决不彻底。”这样的诉求,在生态环境局的接诉即办台账上并不少见,被执法队员视为“难啃的硬骨头”,最终都被一一妥善解决。
“群众急难愁盼的电话就是哨声。”接到陈女士反映的问题后,执法人员当即赶往现场,一场由表及里的排查随即展开。
向前一步,寻找“最优方案”

找到问题根源。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抵达现场后,执法人员发现涉事餐饮单位已按规定安装两组排烟管道和油烟净化设施,设备运行正常,风机也做了消声降噪处理。监测数据显示,油烟排放与噪声值均符合国家标准。然而,当执法人员将检测结果反馈给陈女士时,得到的却是不理解:“结果达标,可问题还在,油烟噪声这么大,我们接受不了。”
“达标排放是底线,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目标。”执法人员没有简单以“达标”为由结案,而是重新审视现场——餐饮单位楼顶的排烟管道因年久出现松动,运行时产生震动噪声;虽然达标了,但距离居民楼仅20余米的排放口,仍让人感到不适。
“向前一步,找到达标之外的解决方案。”执法人员当即与餐饮企业负责人沟通,提出设备升级改造建议,并拿出地图标注距离,播放居民录音,耐心解释:“空间距离近是客观条件,只有升级设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影响。”经过3次上门沟通,企业最终同意改造。
多方联动,开辟“绿色通道”

升级改造设备。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就在改造工程即将启动时,新的难题出现了。因不了解吊装作业需提前备案,施工当天吊车被属地城管执法人员叫停,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吊车每天的租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现在饭店也停业了,损失太大。”执法人员一边安抚企业情绪,一边迅速联系属地街道安办与城管队,说明情况特殊性。
“这是民生工程,得特事特办。”在执法人员协调下,街道开辟绿色通道,原本需要3个工作日的备案手续,当天就完成审批。第二天一早,施工队重新进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两天后,全新的复合式油烟净化器、低噪声风机与密闭式排烟管道安装完毕。执法人员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再次检测,结果显示:油烟排放浓度较改造前下降60%,噪声值降低至55分贝以下,远低于4A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排放标准。
跟踪问效,为民长长久久打开“安心窗”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建科(左)带队到居民家中回访。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现在油烟味基本闻不到了,管道声音也听不见了。”当执法人员带着新检测报告回访时,陈女士特意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流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防止问题反弹,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建科带队上门回访,在居民家中实地感受治理效果,同时要求执法队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巡查力度,督促企业定期清洗维护设备,不能让群众的生活再次受到干扰。”
这场治理行动,不仅让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因一个投诉案件收获了群众满意的点赞,更形成了可复制的工作方法——建立“检测—评估—改造—回访”全链条机制。
“群众的肯定是最高褒奖。”下一步,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机制,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成“头等大事”来办,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让“开窗见绿、出门见蓝”成为市民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