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 “漫步中国·活力海南”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暨“东盟伙伴”媒体研讨班活动中,东盟9国16 家主流媒体的29名记者与海南总站、中央驻琼及当地媒体组成的中外记者团走进三亚多地,探访热带种质资源保育、海洋工程装备测试、珊瑚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感受海南自贸港在科技研发、生态保护与国际合作中的活力与潜力。
首站探访的海南睡莲种质资源圃,便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果给记者团留下深刻印象。在海南睡莲种质资源圃内,300余个睡莲品种静静绽放,涵盖广热带、广温带、古热带、新热带、澳大利亚五大亚属,几乎网罗世界知名睡莲品种,成为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的生动样本。
离开植物种质资源领域,记者团的目光转向海洋工程这一“硬核”赛道。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极端海况聚波水池,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大国重器”。该平台可为深远海海洋能源装备、海洋机器人、油气平台、观测仪器等提供综合环境测试服务,通过模拟极端波流海况,精准再现复杂波浪环境,助力验证和优化海工装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除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亚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实践同样牵动着记者们的心。在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记者团了解到,这里已构建起以珊瑚礁生物种质研究室、海洋生态环境胁迫研究室、海洋环境监测室为核心的研究体系,聚焦海南珊瑚礁及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科研、交流合作与生态修复推广工作。
研究所所长吴川良向记者团详细介绍了珊瑚礁保护的“中国思路”:“我国秉持‘自然恢复为主、修复为辅’的理念,主动加强保护投入。海南珊瑚礁面临台风、高温等多重不可抗力,仅靠自然恢复难以维系,主动作为至关重要。” 他希望将中国理念传递至更多国家,推动南海周边国家联合保护珊瑚礁。“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诸多机遇,需畅通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常态化。目前,研究所已与马来西亚有合作,未来期待与更多东盟国家建立联系。” 吴川良说。
吴川良的分享让东盟媒体对三亚的生态保护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一路探访的科技与生态成果,也让记者们对海南发展充满期待。大家对三亚在海洋工程装备测试、珊瑚礁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和普遍认同。越南网记者范秋玄首次到访海南,她表示特别关注海南自贸港政策,希望从这次活动中学习海南经验。来自老挝的记者Khouayang同样是首次到访海南,他表示自己最为关注三亚的科技发展和旅游业,计划通过新闻向老挝民众介绍海南,尤其是三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