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好几对新人在拍婚纱照!”8月13日傍晚,夕阳余晖映照着长江,新开港闸附近沿江绿地访客“扎堆”,老洪港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马继炜举起手机,定格江畔的幸福瞬间。“脚下这片绿地,当年哪有一丝绿意。”他感慨道。自2016年以来,南通积极响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沿江生态修复之旅,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断腕革新,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会客厅”
初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洪港管理区工作时,马继炜面对的是一片典型的“工业锈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耳畔轰鸣着机器的喧嚣,厂房鳞次栉比,道路泥泞不堪。北面的长江支流长洪河更是沦为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聚集地。“港口、工厂、居民区混杂,环境糟透了。”他回忆道。
2016年,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南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生态修复征程。在江苏省的统一部署下,当地以五山及沿江地区为突破口,全面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
整治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一家家企业去做工作,有些企业主一开始不理解,但我们耐心解释生态保护关乎子孙后代。”参与整治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回忆。最终,区域内累计关停203家“散乱污”企业,拆除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港口搬迁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狼山港区集装箱作业区整体搬迁至通海港区;次年,狼山港务分公司、江海港务分公司相继搬迁。原有2626米生产岸线、1980亩陆域土地得以腾出,重新调整为生活型、生态型岸线,为生态修复腾出了宝贵空间。
生态蝶变成果斐然,从生产岸线到生命港湾
随着生态修复的深入推进,南通的江海之畔焕发出勃勃生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南通段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优良水平,21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均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真正实现了“清水入江”。空气质量同样大幅提升。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6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5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2021年以来,南通进一步编织贯通江海的生态锦绣,打造430公里贯通江海的生态廊道,带动江岸整体面貌焕新和功能重塑。如今,这条廊道已成为市民车览、骑行、漫步的理想场所。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南通全市物种数量较2019年增加475种,仅去年以来就增加194种。消失多年的江豚频频出现,难得一见的寿带鸟被观鸟爱好者摄入镜头。在五山地区,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漫步其中,绿树成荫,鸟鸣阵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打小居住在江边的居民吴湛目睹江畔的沧桑巨变。2018年6月,老吴与280多户临江村民拿到江畔小区临江家园的新房钥匙。“空气通透了,河水变清了,推开窗就能欣赏长江美景。”如今住在“江景房”小区的他每天都能尽览五山风光。
生态红利释放,发展活力迸发
生态“颜值”实实在在转化成发展“价值”。2019年11月22日,通海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提前完成年度集装箱吞吐量目标,实现南通集装箱港口发展史上“开港首年破百万”的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南通通海港口完成81.96万TEU,完成年度计划的51.23%,港口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关停落后产能,腾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空间。沿江生态景观带催生了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五山滨江片区有序嵌入文旅功能,布置了五山自然科普馆、军山气象台等主题展馆,开展长三角轮滑马拉松、滨江啤酒节等活动160多场次。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成为南通的亮丽文旅名片,有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绿水青山还成了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环境优美、区位独特、风清气正,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上海交大博士马庆溪如今担任狼山管理办景区管理局副局长,作为一名“新南通人”,他的话代表了众多被“大美南通”吸引而来的人才的心声。
夕阳西下,南通滨江走廊上渐渐热闹起来。漫步的市民、观光的游客、嬉戏的孩童,在江风轻拂中享受着夏日清凉。“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来江边散步,看看风景,吹吹江风,这种感觉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正在散步的老南通人笑着说道。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会客厅”,南通的转变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随着生态效益的日益显现,南通正朝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绿色发展之路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