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之畔:用行动呵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国环境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3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持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多样的生物与城市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高位推动优化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召开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会议、市级总林(草)长会议、全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等,专题部署和调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4条措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特别是针对湟水河流域保护,出台《西宁市湟水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黄河流域(湟水河西宁段)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地方性法规规划,统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草)长+河湖长”联动协作、抵御外来入侵物种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等工作机制,签订《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协同保护框架协议》,为有序推进湟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生态修复 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湟水湿地、南川河、火烧沟等区域实施湿地修复、小流域治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湟水河流域林草生态涵养功能和沟谷复合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自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陆续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改造等多项生态治理和景观提升项目,促进了河流水系生态功能修复。

  基本建成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系统,监测评估湿地公园鸟等野生动物分布、种类变化、栖息地保护等情况,同时持续加强湿地公园水质监测,完善水质监测点布局,实时监测水质变化,严防污染威胁水鸟生存环境。目前,湿地公园分布有野生植物146种、野生脊椎动物187种、湿地鸟类152种。评估显示,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20年的18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45亿元,其“城市之肾”的重要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强化执法监管 维护水生态安全

  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动态修编《西宁市河湖岸线利用保护规划》,对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及开发利用区分别实施分区管理。落实“一河(湖)一策”,依托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开展河湖环境大排查大整治、“清四乱”等行动,每月通过“夏都河长”App实现巡河约6000人次,有效保障河湖生态空间。

  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部交办的1689个入河排口监测、溯源、整治任务,年内可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强化跨部门执法联动,持续开展“绿盾”“昆仑”“清风”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林草、公安等部门协调沟通,开展问题梳理、线索移交、行刑衔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成全市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开展外来物种联合执法行动,收缴巴西龟、鳄雀鳝、牛蛙等外来物种200余只,均已实施无害化处理。

  加大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参与

  充分依托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科普教育平台,在“世界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组织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持续开展“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文明观鸟”等活动,招募市民监督员,号召市民参与湿地管理保护工作,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青海省湿地保护协会和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联合西宁市湿地学校编写《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中学湿地学校自然教育及绿色志愿服务案例》,通过绿色志愿行动和自然教育案例,增强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通过野生动物慢直播、云上观园形式和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传播雪豹、丁香等高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科普知识,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动植物的自觉性、摒弃投喂和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凝聚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共识,助力打造“雪豹之都”。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