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曾因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陷入“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的困境。如今,这个森林覆盖率达75%的小山村,通过“生态保护+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蜕变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亿元,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557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
“生态就是宝,丢了再难找”——这句写入村规民约的话,是荆竹村发展的初心。面对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难题,村里组建党员群众护林队,安装20余个森林防火、垃圾预警数字化设备,接入街道“141”治理平台,实现“数字+生态”联防共治。
同时,投资1341万元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项目,抚育林木2000余亩,修复裸露山体500余亩,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均达100%。如今,75%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守住了生态红线,更成为吸引游客的“绿色招牌”。
“老祠堂变悬崖餐厅,烤烟房成‘无有图书馆’”,荆竹村以“微改造”理念保留石墙、灰瓦等传统元素,打造“荆竹八景”,让老村焕发新韵。村里深挖非遗文化,建成非遗传习所和展览馆,开设蜡染、竹编体验课程,开发“武隆山礼”文创品牌,培育100余名非遗传承人。通过举办高山水果采摘节、组建“乡村大学城”,吸引10所高校共建创业写生基地,“艺术+生态”IP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让“乡愁”成为可触摸的文化产品。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荆竹村以“三变改革”激活发展动能。村里成立全民参股的强村公司,组建“乡宿联盟”,引导40余户农户改造闲置房为民宿,提供730余张床位;依托归原小镇等项目发展文旅产业,2025年上半年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打造“寻梦园”等40余个农旅项目,种植高山果蔬4000余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2万元,80%村民吃上“旅游饭”,形成“村民护生态、生态引游客、游客富村民”的良性循环。
从“空心村”到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佳”,荆竹村的蝶变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其“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数字赋能生态共治”的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转化”样本。如今,这座喀斯特山区的小村落,正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的独特路径,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