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梁洲作为襄阳“城市绿心”,与襄城、樊城、襄州及东津新区隔江相望,构建出襄阳城区“一心四城”空间格局。
为加强鱼梁洲生态保护,发挥“城市绿心”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3年3月1日,襄阳市第一部区域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一年多来,《条例》是否落实落地?2024年6月至8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组建执法检查组,对《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6月上旬,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工作的方案》,对检查内容、检查范围、时间安排等作出明确要求,同时,面向社会发布了执法检查公告。
7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和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前往鱼梁洲开展实地检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和鱼梁洲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等11个职能部门关于《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8月上旬,执法检查组梳理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征集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形成执法检查报告。
执法检查组认为,近年来,襄阳市政府及鱼梁洲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大力推动《条例》实施,高标准推进生态之洲、活力之洲、和谐之洲建设,鱼梁洲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效果,法定责任明显加强,开发建设更加有序,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从执法检查情况来看,襄阳市贯彻实施《条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法规实施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协调保障机制仍需健全,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保护修复资金来源单一等方面。
执法检查组建议,强化法治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增强鱼梁洲生态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组织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围绕法规重要条款、重点内容广泛开展“六进”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建立完善鱼梁洲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加紧研究生态协调发展机制;落实分类考核和差异化考核,制定有量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加联合执法、联合采样、联合巡查频次,持续加强和改进环境监管执法,以信息化、智能化赋能监管执法手段,化解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基层一线力量不足难题。
突出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科学采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严把审批关口,严格准入管理,禁止在鱼梁洲内新建、扩建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区)及其他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已经建成的工业项目,要科学制定搬离计划,限期有序退出。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探索鱼梁洲生态价值的转化,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科学稳妥推进鱼梁洲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建立鱼梁洲生态保护资金多渠道筹集和保障机制,探索财政专项资金与多元化绿色投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打造鱼梁洲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引入各类市场主体,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