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十周年。“十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2月24日最高检举行的“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发展完善“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情况。
聚焦“国之大者”,以高质效履职服务发展大局
“检察机关高质效对下督办指导一批案件,通过挂牌督办重点案件等方式以点带面传递高质效办案具体要求。如最高检突出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事项,对下交办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警示片线索227条,对13起重点案件线索挂牌督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道。
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最高检联合生态环境部召开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深化服务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贵州省三级检察机关就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域违建、违法生产等破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立案77件,推动100余家矿山开展生态修复,358家矿企治理污染问题。
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高检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专项行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就应当使用再生水而长期违规取用黄河地表水开展监督,助推全市建设再生水管网270公里,每年节约黄河水资源370余万立方米。
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安全隐患、农村环境污染等开展监督,取得突出成效。全国共办理高标准农田公益诉讼案件4000余件,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民之所盼”,以精准监督回应民生关切
2024年1至11月,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检察机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共办案5.5万件。
积极推动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深化重要流域治理“中国方案”的检察实践。“最高检在此前的几年陆续办理了万峰湖专案、南四湖专案、长江流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等一系列案件后,2024年,我们选择了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七省区的珠江流域,就采矿和尾矿库污染、城乡水污染、农业养殖污染、船舶污染、河湖'四乱’、水土保持监管、水生态流量监管等七类重点问题,办理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专案。通过上下联动、一体履职的方式组织流域检察机关同步办理关联案件1915件。”张雪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有重大影响力案件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各省级院针对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公益损害问题,直接立案办理了一批“硬骨头”案件。如,指导安徽省检察院办理督促保护皖北地下水资源案,针对皖北地区非法取水,私采地下水多发、频发问题,指导其构建并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摸排线索,有效推动解决皖北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难题。
围绕光污染、噪声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检察机关在更广维度上开展监督。上海市检察院就“拉链马路噪音”、建筑工地夜间施工、“飙车炸街”等开展监督。
推动改革创新,以机制建设提升办案质效
构建更加完备的办案规范体系。最高检组织召开检察公益诉讼十周年座谈会,配合立法机关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推动新制定或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单行法写入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最高检印发土壤保护等环境细分领域办案指引,指导各地聚焦重点办案领域等出台办案规范,提升规范化水平。湖北省检察院针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制定办案指引。
深化跨区域协作机制。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检察联盟,构建北部湾—琼州海峡跨省协作、松花江嫩江“两江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古蜀道保护跨区域协作等机制,协力整治跨区域公益损害问题。
“公益诉讼案件涉及专门性问题多,公益损害事实认定、责任区分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公益诉讼办案的线索发现、证据获取与固定、精准提出诉讼请求等具有初始性、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刘喆说。
在检察机关“四大检察”中,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与技术联系最紧密,对技术应用最广泛,覆盖的技术专业也最多。近年来,检察机关以办案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牵引、协同共赢发展思路,在公益诉讼办案中深化各种技术应用,为公益诉讼办案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保障。
科技赋能健全调查保障机制。十年来,检察机关构建了以卫星遥感、快速检测、鉴定评估、大数据模型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2024年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4万余件,同比上升12%。针对线索发现难题,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公益诉讼模型273个。与中国科学院空天创新研究院、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开展合作,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370余件。建成投用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500余个,实现地市级检察院全覆盖。配合司法部将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中不预先收费的鉴定机构增加至141家。
凝聚各方合力,持续推动构建公益保护大格局
深化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最高检联合生态环境部印发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的意见;最高检与最高法联合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广东省检察院与省法院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移送政府部门监管办法(试行)》,确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管理人制度等。
完善社会支持机制。推动“益心为公”平台提质升级,目前全国共招募志愿者12.2万人,提报各类线索3.3万条。北京已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400余位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加入“益心为公”。湖北省老河口市检察院就志愿者反映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开展监督,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深化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机制,湖南省14个市州、117个县市区建立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浙江省检察机关依托该机制办案304件。
讲好公益诉讼检察中国故事。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制度得到与会人员关注与好评,联合国副秘书长、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律与条约司司长帕特丽莎·莫伯特等给予了高度评价。检察公益诉讼越来越体现出作为世界法治文明新样本新形态的关注度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