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决策部署,始终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治污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机制建设,注重开拓创新,聚力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走深走实,连续七年保持信访总量和越级访量“双下降”,公众满意度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
全程信息化,业务规范固法治
持续抓好信访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法治化工作基础。一是以完善制度严规范。省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出台一系列信访工作规则、依法受理和分类处理清单等制度规定,确保法治化要求落地落实。二是以定期评查促规范。针对少数地区信访登记不准确、问题调查不全面、信访回复不规范,以程序性办结代替实体化解等实际,省厅每月抽选部省两级交办的10%信访事项进行网上评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规范统一。三是以系统升级保规范。组织对省生态环境信访举报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固化了登记、流转、受理、办理和审核环节标准要求,确保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
“五化”“四到位”,试点先行强法治
在全省选择南通市全域和南京市江宁区作为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单位,积极探索“五化、四到位”经验做法。
一是完善信访工作“四步”工作法。南通市局对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统一按照“联系办理、调查核实、反馈回访、跟踪督查”四个步骤规范办理。同时,实施“一件举报、四次回访”,推动精准办案、规范调处,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保持在91%以上。
二是实行重点信访“一案双查”。设区市局定期组织对部省交办、越级上访和5次以上重复举报等信访事项,由机关党委牵头组织开展“一案双查”,既查环境问题是否解决到位,又查承办单位人员是否尽职履责,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导致群众反复举报、越级信访的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作出组织处理。
三是探索“一分四联”工作机制。南京市局聚力源头预防,精准分类施策打造“满意信访”,会同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对复杂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接访、联合调解,提升了“一站式”矛盾化解质效。对投诉量大、影响面广的诺玛科、顶益食品等公司工业废气扰民问题,组建“部门+属地”联合专班,开展联合攻坚,推动问题实体化解,相关做法受到生态环境部的关注和推介。再比如,南京宝地梅山产城发展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位于城区的采矿企业。2023年以来,随着周边小区逐步交付,梅山矿业持续被周边小区居民投诉异味扰民,影响较大。为此,南京市、区两级高度重视,多次开展现场走航溯源,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更换新型选矿药剂、环保治理设施提档升级等措施,指导企业持续开展深度治理。2024年以来关于梅山矿业公司异味扰民的投诉件数量已下降90%以上,异味扰民问题已基本化解,工作也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可。
强源头治理,改革创新促法治
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开拓创新信访办理和源头治理方式方法。
一是推广匿名投诉公开回复。对调查属实的946件匿名举报调处情况,定期以“文字+表格”形式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方式进行主动公开,变“双向不透明”为“阳光操作”,凸显环境信访的公众性,进一步拧紧了信访工作“责任链”,减少了环境问题“重复访”。
二是开展“生态环境马上办”。扬州市局与“12345”热线携手联动,在省内率先建立“生态环境马上办”平台,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当成“心头大事”,提升“即时响应、接诉即办”能力,环境投诉办理效率提升了55%,群众满意度达100%。
三是深化“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展治理噪声、异味污染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专项行动,推进宁静小区创建和无异味园区建设,持续解决群众身边最突出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中高考期间组织“绿色护考”活动,查处建筑施工和交通噪声等问题16800多起,整治工业废气污染、餐饮油烟扰民等问题7420个。四是强化基层环保多元共治。苏州、南通等地创建“环保老娘舅”工作室和“环保乡贤”调解室,组织乡贤能人参与环境信访调解,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解,提升了基层环境治理水平和就地化解信访问题能力。
采访中,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信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江苏实际,紧紧围绕信访工作法治化“五化、四到位”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生态环境信访工作办法》,不断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