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瑞昌市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全年、全员、全过程”环境执法大练兵,以练为战、以练促战,内强素质、外强服务,不断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执法“精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瑞昌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更高标准建强执法队伍
10月17日,九江市生态环境执法实战实训暨执法大练兵比武竞赛活动在瑞昌举行。此次比武设置了实训考核、知识竞赛、污染源自动监测交叉检查3个比武项目,同时,邀请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讲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防治等内容,参训人员实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及污水处理站,对日常执法中的检查要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讨论。比武活动中,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局展现出了高度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力,并最终取得一等奖的佳绩。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执法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采取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和执法效能。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强有力的保障。瑞昌市坚持以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弱项、夯基础、提能力,促进环保执法严格规范、执法队伍实干担当。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亲自部署安排,分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落地。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调度推进、领导包案、联合执法、督查问效“四项机制”,构建长效常治“大格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实行“全年、全员、全过程”练兵,进一步激发执法人员学业务、练技能、争先进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执法装备和科技手段,搭建了“数字化监管+科技装备辅助”平台,深化问题发现机制。
以更实举措开展执法专项行动
近日,瑞昌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百日攻坚”集中统一行动正式启动,执法人员整装出发,携带执法记录仪、V0C检测仪,风速仪等执法设备,分四个执法小组对涉水涉气重点企业、建筑工地、餐饮企业、医院等进行检查。本次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3人次,执法车辆6台次,检查企业12家、建筑工地2处、烧烤店5家、施工道路2条、医院2家,共发现问题8个,涉及废气排放、露天堆放、危险废物管理等方面,现场下达责令限期整改4个,其他4个问题已立行立改。
“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执法,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黄治华表示。
近年来,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局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和常态化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帮扶指导有关企业对隐患问题进行整改,切实将安全隐患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致力推动环境监管方式持续优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结合正面清单管理,对污染源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建立污染源双随机“一单两库”制度,明确污染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污染源名录库以及执法人员信息库,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200人次,检查企业580家次。2024年完成“双随机”执法检查7次75人次,检查企业103家。立案18件,结案18件,不予处罚2件,移送拘留1件,收缴罚款139.29万元。
以更大力度提升执法效能
近日,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局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中,对辖区内某包装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未依法建立一般固体废物管理台账,涉嫌违反固体废物制度。执法人员在发现该行为后,立即主动向企业负责人宣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要切实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该公司负责人深刻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承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在整改期限内按要求完成整改。
针对案件危害后果轻微,同时企业主动完成整改的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局确定该公司违法行为符合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决定依法依规对该案不予行政处罚。
多年来,九江市瑞昌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坚持刚柔并济,为推动瑞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和可持续振兴注入“绿色新动能”。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将全市43家重点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采取在线监控、无人机、车载走航、用电监控、激光雷达等科技手段实时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通过教育、提醒、指导、约谈等方式,指导轻微违法企业主动纠错、及时改正,切实提高执法容忍度、规矩度,不搞“一律关停”“先停再说”,避免“一刀切”。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接待日”,面对接受企业咨询,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帮扶专员大走访,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访,安排专家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帮扶企业及时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环保“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