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化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转变理念、优化方式、规范行为,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的科学性、精准性与规范化水平。
科学统筹:让监管更高效
任务整合“一盘棋”。主动对接市场监管、商务、住建等部门,全面梳理监管事项,科学整合检查任务。将原有12项单部门任务精简为8项,3项部门联合任务优化为2项,大幅压减入企频次,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实现行政资源高效配置。
计划统管“一张网”。由省厅执法局牵头,严格依据规范要求,统筹年度检查需求。明确事项、比例、主体、形式等要素,形成年度计划审批后统一实施,确保检查活动规范有序。
执行细化“一条链”。指导市县将年度计划分解为季度、月度安排,并统筹信访核查、交办件办理等个案任务。实施分级分类现场检查,保障入企执法高效精准、有条不紊。
精准画像:让监管更智慧
智能标签“清底数”。建设省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息系统,融合排污许可、污染源普查、正面清单、信用评价等数据,对13681家排污单位实施分类标记、动态调整、差异监管,将1058个饮用水水源地和170个自然保护地一并纳入检查范畴。依据专长、资历,对1303名检查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强弱搭配,显著提升监管靶向性。
分类施策“差异管”。根据监管类型、信用等级、历史检查频次动态调整抽查概率。上半年,全省抽查重点排污单位862家(占总数69%),抽查一般排污单位3487家(占总数28%),其中信用A级企业仅54家(占抽查总数1%),实现对重点对象强监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摸排先行“精准查”。检查前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动态管控、排污许可等平台抓取线索,精准研判制订方案。上半年,各级指导整改环境问题979个,查处违法问题135个。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2.6%,问题发现率却逆势提升37.5%,监管质效实现双升。
闭环管理:让监管更长效
全程智控“促规范”。打通“双随机”、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系统壁垒,建立计划执行度、检查频次合理性、执法记录规范性等核心指标动态监测体系,实现任务指派、现场检查、立案处罚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
重点攻坚“除顽疾”。按季度调度分析各市州计划完成情况,针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和领域,组织开展区域交叉执法。以战代训锤炼队伍,推动重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
稽查监督“纠偏差”。运用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执法稽查,全过程监督检查行为与任务执行。强制关联移动执法记录与处罚案件信息,严查督促整改“打卡式”检查、记录结论不符、查罚脱节等问题。
案卷评查“提质量”。构建“市级评查—省级评查—仲裁评查”三级评查体系,通过自评与交叉互评相结合实现全覆盖,案卷质量得到系统性提升。
下一步,甘肃省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日常监管的普遍方式。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在数字赋能、靶向发力、闭环管理上深化探索,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为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贡献坚实的环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