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这样一支“不扰企”的执法队伍——他们用“电子眼”代替频繁检查,用“云大脑”预判污染风险,被企业誉为“24小时在线的环保管家”。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高端制造业集聚。为守护好产业功能区生态底色,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执法局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体制机制优势,创新“无感监管+精准服务”模式,推动环境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智慧预警
让污染风险“看得见、防得住”
经开区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构建全场景数智化监管矩阵。在重点污染源企业,AI图像识别系统可自动抓取异常操作。今年7月13日,某生物药企因废水在线监测数据异常触发系统预警,执法人员立即开展核查,发现系数据采集仪传输故障,随即指导企业加强设备巡检频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目前,全区54家涉水涉气的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已接入自主研发的远程研发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水质、气体数据,使问题预警发现率提前了30%。该系统运行以来,已发现涉嫌违法线索199件,提供改善建议238条,将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靠前服务
让企业合规经营“少走弯路”
“我们要做企业的‘保健医生’,而不是‘急救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处处长刘洁丽表示,近年来,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创新“执法+服务”模式,推出“党旗引领 合规护航”政企对话平台,为98家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策”档案,精准梳理风险点400项。
最受企业欢迎的是柔性执法方式,主要有首违不罚、轻微违法行为采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承诺整改等措施。2024年以来,累计免罚金额达170余万元。综合执法局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奔驰、小米、京东方等重点企业共享经验,提前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47条。这种“政企协同,风险共防”的执法监管方式,实现了与企业之间“服务即监管”的良性互动。
协同联动
让执法更精准、更高效
为解决跨区域监管难题,更是为了深入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区域治理“一盘棋,一家人”的理念,经开区与通州、大兴两区签订《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作协议》,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试点“跨区通办联合执法”。
今年5月,在核查跨区建筑垃圾和固废违法倾倒线索时,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街道三方协同配合、共享信息,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4条线索核查。
此外,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蓝、黄、橙、红”4色评价体系,对1万余家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标识化精准管理,让有限的执法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0%。目前,综合执法局正探索AI全流程智能办案系统,未来可实现“案件线索自动流转、证据链条云端对接、处罚标准智能匹配”等功能,大幅提升执法效能。
下一步,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将持续迭代“无感监管”模式,推进AI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探索跨区域固废倾倒、餐饮油烟专项治理等AI应用场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云端判”的全域覆盖、空天地一体、协同高效的智慧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