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企业巡检方式靠的是逐点对环保设施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如今安装用电监控设备之后,只要通过手机上的环保用电监管APP,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环保设备的开机情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企业实现无事不扰。”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宣城市聚焦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践“数智赋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监管从“撒网式”转向“点穴式”,有效提升了环境保护成效,进一步优化了企业营商环境。
拓展非现场监管的“广度”。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建设宣城市非现场监管数字化平台,实现线上发现、智能预警,线上调度、协同处理,线上督查、互动整改。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在线联网重点单位260家,安装联网自动监控设施1037台,联网视频监控企业272家,接入视频点位795个。全市重点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即时有效传输率97.54%,补全有效传输率98.2%,实现对排污单位停产与限产、治污设施擅自停运与低负荷运行的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管理,初步形成覆盖全域,要素齐全,维度多元的环境监管格局,基本实现远距离,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提高环境执法的“精度”。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平台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形成告警信息,精准推送给相关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核实调查,推动实现“不在现场,但能感知现场、还原现场和裁定现场”真正实现“靠人盯”转向“靠数治”,有力提高了执法的精准性。今年以来,安装用电监管设施企业416家,向192家企业推送告警短信2860条,远程提醒企业治理设施运行异常情况,从“事后罚”转向“事前防”,拓宽助企服务模式,有效减少企业违法违规风险。同时,以用电监管系统推送异常信息为线索,查办自动监控违法案件6起,查办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排放大气污染物案1起,处罚16.1万元,并移送公安机关。
提升环境执法的“温度”。通过综合运用无人机、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非现场执法,减少了现场检查频次,既实现“无事不扰”,又从源头减少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严格执行“不罚”“轻罚”清单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今年上半年,全市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免处罚10件,给予积极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纠错机会,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