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水挺干净,四川真的为治水下了不少功夫。”“以后老了我也想住在这样的水边,没事儿就出去遛弯。”“作为一个四川人,看到四川的水变得这么好,真的很感动!”……在“沱江行”即将结束之际,记者团思绪万千。
短短十天时间,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第一财经、中国环境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跨越两千余公里,走过沱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眉山、资阳7市,沉浸式感受沱江之变。

沱江入江口,左侧为沱江,右侧为长江。 任靖 摄
沱江是长江一级支流,以全省3.5%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省27%的人口和33%的GDP,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采访过程中,记者团注意到“缺水”“基础设施不完善”“水质季节性波动”等问题成为摆在四川面前的治水痛点。
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求,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控制、调节、引导作用,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沱江特色的环境政策组合拳,其中既有为治污兜底的法规、标准,也有修复生态、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长期规划,长短结合,为沱江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沿线各地党委政府不断压实主体责任,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部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攻坚克难,成效显著。一路上,记者们看到不少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眉山细致入微,用一张手绘水系图排兵布阵,精准定位污染源;成都优上加优,建设湿地公园,“退休”厂房变身影视基地;德阳壮士断腕,推动“三磷”产业转型升级,村民们捧起生态饭……绿色,逐渐成为沿江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随之而来的是沿岸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显著提升,水更清、岸更绿,V类和劣V类水体向III类水的转变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在记者面前,“以前河水又脏又臭,我们都绕着走,现在没事就会来河边散步。”一路走来,这样的话记者们听了无数次。
在河边休息的嬢嬢。 任靖 摄
行至今日,“沱江行”要告一段落,但是沱江的治理还在路上,我们的报道也仍在继续,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