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至和田的公路边,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风起,流动沙砾被裹挟升空,吹向在其中穿行的众人,细碎的黄沙扑向未被遮挡的面颊,涌入来不及遮掩的耳洞,说话的人猛然闭上了嘴巴,下一秒“嘎吱嘎吱”的咀嚼声便在齿间响起。
在距离公路十多米的苁蓉小镇,却是另一番情景。上万亩梭梭队列整齐地“站”在沙漠之中,梭梭与沙土相接的地方,是一块块板结的沙土,一位成年男性需要用点力气才能从中抠出一块——这是被梭梭“固”下的黄沙。在看不见的地下,梭梭的根系不断向四周延伸,探索可用的水源和养分,让自己扎得更深。
除了固沙,苁蓉小镇中的梭梭还担负起另一项使命——“养娃”。嫩白色的“沙漠人参”肉苁蓉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在梭梭的滋养下突破了野生状态下百分之一的成活率,为小镇带来了收益。治沙和增收这两件看似相悖的事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达成了奇妙的平衡,鱼和熊掌兼得的故事,正在李海打造的苁蓉小镇上演。
在和田再造一个绿洲
李海,一名扎根沙漠的成都人。十五岁他穿上绿色的军装来到和田,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梭梭。
“部队经常到沙漠里拉练,很苦,很累。”对于年纪尚小的李海来说,在长时间的拉练中坚持下去很难。“那时候班长经常指着梭梭给我们讲故事。班长说,梭梭只需要很少的水就能在荒漠中扎根,靠着深深扎入地下的根茁壮生长,作为戍守边疆的军人,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在一次次讲述中,顽强的梭梭精神也在李海的心中落了种。
2011年,时年37岁的李海带着一位从事农业的朋友回到和田,这次他的身份是游客。“和田自然资源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在沙漠里搞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收益。”朋友的话就像一泓清泉浇在李海心头,“种梭梭”的念头开始发芽。
当时,恰逢“再造一个和田绿洲”战略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他们说干就干。联系人,拉投资,推沙丘,平土地,修路,通电,打井……经过一系列准备,梭梭树种下了。
作为耐旱耐热、能抗风沙的沙漠“原住民”,梭梭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将根深深扎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片土地上。

梭梭旁是板结的沙土。 任靖 摄
如今,这群“沙漠卫士”已经覆盖了4万亩沙地。“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一吹就是漫天黄沙。”站在成片的梭梭林前,李海颇有些自豪,“现在这地方的气候正在慢慢好转,沙尘天气从以前的236天,降到了现在的183天,生态效益是可感可见的。”
防风固沙的目标实现了,那收益呢?
治沙和增收是好搭档
最初,这里还不叫苁蓉小镇,和梭梭一起种下的也不是苁蓉,而是2000亩枣和核桃。它们是新疆两宝,放在沙漠里却没有那么合适。
2012年,因为电力不足和水源紧缺,当年种下的枣和核桃大面积死亡。2013年,120吨优质花生种子在此生根发芽,但大风刮起的滚烫沙粒却生生把秧苗烫死在地里。但与此同时,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的尝试成功了,耐旱防沙的梭梭终于找到了好搭档。
在梭梭林中穿行的过程中,李海一边走一边观察,最后停在沙地上一处被拱起的裂缝边。“这下面就是肉苁蓉。”说着,李海从沙中刨出几根嫩白色的杆杆,“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熟透的肉苁蓉是棕色的。”

李海手中是刚刚从地下挖出的肉苁蓉,背后是一片梭梭林。 任靖 摄
“它被称为沙漠人参,也是我国九大仙草之一,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讲起肉苁蓉,李海一下来了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能寄生在生命力顽强的梭梭根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是的,在这块略微有些脆弱的土地上,增收和防沙也成为了好搭档——2014年,李海与和田县塔瓦库勒乡60余户农民共同成立苁蓉小镇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梭梭接种肉苁蓉的推广种植,大量的就业岗位向当地敞开。
耕种、管理、收获依靠的都是当地农民。“特别是春天的时候,用工最多,每天最高需要300个劳动力。”李海初步估算,自2012年试种肉苁蓉以来,苁蓉小镇雇佣人工超过5万人次,支付工资超过5800多万元,肉苁蓉产业成为带动苁蓉小镇周边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
“未来,我们每年将要扩种梭梭和肉苁蓉5000-10000亩,带动更多农民增收。”拿起一根肉苁蓉,李海比画起来,“我们还将对肉蓉蓉进行深加工,包括切片、提取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沙上梭梭,沙下苁蓉的生意经,被李海念得越来越明白了。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