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时,我们也看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发展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长江经济带覆盖面积大,沿途既有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区域,也有欠发达的川滇黔地区,各地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协调区际利益与诉求难度大。而且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发展规划覆盖不全、同一地区不同专题规划之间还缺乏有机衔接。
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之间推动相关事权、责任、财力之间的优化配置。同时,生态环境治理中也需要政府与企业、居民家庭之间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第三,长江经济带长期汇聚着较多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包括硫酸、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原药等行业,产值超过了全国的55%。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于专用性资产占比较大的这些传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的投入。
鉴于此,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各省市坚持全国“一盘棋”,齐声唱响“合奏曲”,以高水平协同融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合力。
通过协同融通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各省市政府的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制定并实施长江经济带保护的政策和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优化协调共商机制解决跨地区的问题和利益冲突。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省市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地区的环境状况、政策措施和最佳实践,避免重复建设,并提高整体效率。优化跨地区的执法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
通过协同融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强政策协调,制定统一的绿色转型政策和标准,确保各地在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统一和行动协同高效。比如在上游,四川天府新区将七成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准入。在下游,江苏积极推动破解化工围江,关闭退出沿江不符合环保要求化工生产企业,积极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优势。沿江省市建立技术、经验、人才等资源要素共享机制,特别是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的跨地区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区,通过集中力量在特定区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绿色转型。
通过协同融通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发展差异大,但同时发展梯度也形成了协同发展的空间,长江经济带各省要立足区域特点和禀赋优势,共同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共享资源和信息,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上海等地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和成果向中上游地区溢出,可以与各地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创新资源、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推动长江经济带各地科技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加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通过协同融通优化金融要素供给,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金融要素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手,能够发挥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更好地流入绿色经济领域,从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发挥好绿色金融在资金供给、风险分担、资源配置和信息揭示等方面的作用,弥补城市转型的资金缺口。资本市场发挥好融资、定价和规范等功能,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事业发展,从而加速推进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