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流域冬季采样有哪三难?

来源:自然生态环境网    作者:周亚楠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2-02    

  在北纬45°、东经126°的松花江哈尔滨段,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江面的宁静。

  零下23摄氏度的江面上,冻着厚厚的冰层,冰面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脚面。就在这白茫茫的冰面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的几位监测人员正分工合作,手持电动冰钻上演着一场破冰行动。

  “冬季,每个月需要进行一次监测采样,同一天或者几天内完成。每个断面每次均要取左、中、右3处水样,有的取样点位冰层厚度能达1米多。”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监测与科技处二级调研员白羽军告诉记者。

  “以前没有电钻,我们是靠人力采样,就用冰镩一点一点地凿冰,70厘米厚的冰有时候凿出水得30分钟左右。”白羽军回忆着多年前的采样场景,“江面实在太冷了,取出的水会很快冻成冰,得赶紧送到车上,有时走得慢了,还会把水样瓶子冻裂,有的采样人员就把瓶子放在棉衣里捂着。”

  而在冬季的东北大地上,这样的监测取样场景时刻在上演着,破冰取样对于采样人员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

  白羽军介绍,冬季取样过程还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哈尔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时遇到四五米高的河岸,如何背着水样回到岸边,远比下到河面上要难得多。有时必须自己带着铁锹、绳子,自行开辟出路来。”

  生态环境部松辽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松辽局)副局长范晓娜对此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冬季在东北区域进行采样有“三难”。“一是路况难。冬季降雪路滑,出行困难,加之流域内监测点位的特殊性,相距四五十公里的点位间,有时驱车需1天才能到达。二是寻找点位难。冬季会出现大雪封山、封路等情况,车辆无法直接到达监测点位,采样人员只能携带采样设备,步行前往,经常步行两三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且初冬时冰厚不足,采样人员只能穿戴救生衣试探前行。三是采样难。东北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以下,平均冰层厚度达1.5米以上,甚至出现‘连底冻’现象,在大江大河上往往要打多个冰窟窿才能取到水样。”

  当问及松辽流域冬季的水环境形势,范晓娜向记者讲述:“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水质一般处于年内较好水平。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融水带来的面源污染对流域水质造成较大影响,每年4、5月的化冰期流域水质下降较为明显。”

  为何化冰期水质波动较大?范晓娜解释道:“进入冬季冰封期之后,随着降水转化为积雪、河流冰封,几乎无面源污染汇入,污染主要以点源为主。随着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河流水体均能保持年内较好水平。此外,部分季节性河流冬季生态流量不足,河道内多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河水污径比(河流纳污量与径流量之比)偏高,同时受气温偏低及冰封影响,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及藻类光合作用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变差,导致部分季节性河流水质不稳定。”

  据介绍,针对松辽流域化冰期水质波动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高的特点,2023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松辽局曾派出3个工作组,在局领导带领下,以“四不两直”、查测协同方式,采用无人机、污染源在线监控等手段,完成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9市化冰期的水质巡查工作。

  “工作组以化冰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聚焦重要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及入河排污口,对103处点位开展巡查,全面排查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根据有关要求督办后续处理工作,持续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范晓娜表示。

  据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枯水期“藏污纳垢”、化冰期污染物入河入湖风险,松辽局对近3年化冰期劣Ⅴ类水质出现频次较高的5个国控断面开展水质巡查,对部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

  范晓娜表示,下一步,松辽局将立足流域特点,把握东北寒区河流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更加精准、科学开展河湖保护与治理,不断提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水平。持续跟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召开流域联防联控会商会议,督促地方加强治理,防范“冬储夏排”,避免不必要的污染物入河入湖,不断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