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在调研中发现,在农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仍非常普遍。在田间地头、河道沟渠,塑料垃圾随处可见。
塑料垃圾在自然界难以自然降解,会长期留存于土壤、水体之中,影响土壤肥力,污染地下水源,破坏农村生态平衡。同时,一些劣质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当前急需多管齐下,在农村吹响禁塑“集结号”。
强化宣传教育是首要任务。通过村委会广播、文化墙、宣传手册以及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村民普及塑料污染的危害,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例如,可以利用大型节日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竞答活动,对积极参与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村民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
加强监管执法是关键环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巡查力度,严格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行为。同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村民对身边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推动替代品的研发与应用是长远之计。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替代品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适合农村使用场景的、价格亲民且环保的替代品,如可降解的纸质包装、竹制餐具等。可以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免费发放或补贴销售替代品,逐步引导村民接受和使用替代品。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合理设置垃圾回收站点,增加回收频次,确保塑料垃圾能够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