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青海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2-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生态保护责任重大。这些年,青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方向,推动生态建设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对于青海立足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提升各族人民生态文明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底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根本观点和核心理念,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方能明晰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构筑生态文化的价值根基,更好发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这些年,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传递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唤起人们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觉,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文化滋养和内生动力。

  青海的生态环境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青海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超越了把自然作为被掠夺对象的观念,把和谐共生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其核心是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和谐共生,强调天地人的统一,主张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资源适度利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基因、生态智慧的传承,是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得以生成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以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为载体,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青海的现代化建设底色更绿、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守护好“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是青海工作的根和魂,生态主动,就是政治主动、历史主动;生态被动,就是政治被动、全局被动。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些年,扎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为青海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特别是青海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青海湖生态法庭和祁连山生态法庭,以法治之力,护生态之美,以严格的生态执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利用丰富生态要素和多样环境条件,突出生态法治引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法治文化熏陶。

  二、持续深化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要注重挖掘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轶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的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的深厚基础,积极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深刻体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等重要论述,使崇尚生态文明成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让绿色低碳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以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助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新征程上,青海要积极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压紧压实政治责任,统筹考虑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敏感脆弱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固根本、利长远、惠全国,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守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珍贵的家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征程上,青海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强化生态科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系统谋划补短板、促进政策协同,切实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态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从生态产品的创新端、应用端和交易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全面实现。

  加强对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的国内、国际传播,探索生态文化助力“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标识更加鲜亮的路径。要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青海、了解青海,领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独特魅力,着力提高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围绕“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和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以促进生态和旅游有效融合为突破口,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深入践行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

  多年来,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政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着力构筑生态文明之基,努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青海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保持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定力,凝聚生态环境治理合力,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和大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感人故事和先进人物,着力打造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生态文化精神、反映民族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制作精湛、品质精良、风格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丰富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的意蕴和内涵。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这些年,青海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高效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积极谋划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努力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更多“青海方案”。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不仅体现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上,更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正是致力于让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作为重要支点,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动力,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运用生态文化资源,更好推动生态文化和经济社会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增添活力。我们要不断加强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的具体实践,加快推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努力让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付诸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培育和壮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厚植于浓郁的生态文化土壤之中,我们要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在深入践行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领跑者。这些年,青海从电力端、能源消费端、固碳端发力先行先试,走好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力量。以“水丰、光富、风好、地广”能源资源禀赋为依托,以省部共建青海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为牵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今日之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美好图景,正从地理高地向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大步迈进。同时,青海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和东数“西算、西储、西训”等机遇,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的青海特有的绿色算力之路;着眼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优化绿色电力的生产、传输、消纳,做好绿色算力的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绿电配套,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融合创新发展,聚力产业能级跃升,抢占数字产业新赛道。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