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推动减污降碳的关键领域之一。仅以运输环节为例,从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的输入,到钢材成品的输出,庞大的物流需求使钢铁行业成为货运减排的核心场景之一。据专业智库机构智研咨询分析,我国钢铁物流货运量从2015年的36.2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45.6亿吨,年复合增长率约3%。公开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厂内短途倒运、公路汽运等运输环节的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厂排放总量的20%左右。由此可见,钢铁行业运输环节的减污降碳工作不容忽视。
本文从政策视角出发,梳理分析现有政策推动钢铁行业运输清洁化的主要路径和成效,并探讨未来深化转型的空间,助力钢铁行业加速运输清洁化。
超低排放改造夯实钢铁行业绿色运输基础
超低排放改造是推动钢铁行业清洁运输的重要起点。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将钢铁企业的运输环节纳入系统性管控。文件明确提出,在钢铁企业的大宗物料和产品运输中,采用铁路、水路、管道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达不到的部分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汽车。落实到地方层面,有部分地区在此基础上还设定了更高要求,比如上海市要求大宗物料产品的清洁运输比例不低于85%。
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程方面,202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重点区域全部实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目标。部分非重点区域还提出了更高的超低排放改造目标,如广东省和江西省均规划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超低排放改造为绿色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其有效推动了钢铁行业运输环节的减排。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5年1月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171家钢铁企业(包括1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共涉及粗钢产能约7.21亿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测算,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要求的清洁运输后,预计可减排氮氧化物17.1万吨和颗粒物2.0万吨,减排量分别占钢铁物流运输过程中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的56.4%、52.7%。
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管理激励A级企业领跑清洁运输
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通过差异化管控要求,进一步推动钢铁企业运输清洁化的升级。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并于2020年进一步修订,对钢铁等行业制定了绩效分级指标要求。钢铁企业需从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水平、环境管理水平、运输方式、运输监管六大方面提升环保绩效等级,该绩效等级直接影响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的减排豁免权。以长流程钢铁企业为例,A级企业大宗物料和产品采用清洁运输方式或电动重型载货车辆的比例不低于80%,而B级企业对该指标的要求是不低于50%。由此可见,推动更多钢铁企业达到A级企业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清洁运输方式的比例,加速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钢铁运输清洁化水平。
表1 长流程钢铁企业绩效分级管理要求—运输方式

表2 短流程钢铁企业绩效分级管理要求—运输方式

一些省份还基于《技术指南》出台了省级绩效分级管理A级标准,对运输方式制定了更加精细的绩效指标要求。例如,辽宁省鼓励A级钢铁企业新购置的厂内运输车辆和厂内非道路机械采用新能源车和新能源机械。河北省规划了A级企业新能源车辆置换的时间,如要求A级短流程钢铁企业厂内运输车辆使用纯电动、燃料电池车辆的比例需要在2023年底前不低于30%、在2024年底前不低于80%。
为推动更多钢铁企业创A,多地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包括白名单管理、重污染天气减排豁免、财税金融支持、创新研发支持、提高资源供给能力等。如山西省为A级企业提供最高50%的环境保护税减免,省内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为A级钢铁企业优先提供重点支持,同时实行重污染天气A级企业豁免管理措施。
山东、河北两地还提出了钢铁企业全面创A的要求,在推动全面创A进程中也开展了探索性实践。如尝试通过“公转铁”资源共享、建立独立中转货场或物流园试点等方式解决清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河北省还明确禁止内部物料的二次汽车倒运,以提升皮带运输比例。

环保绩效分级管理激发了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新动能,显著推动了货车新能源化进程以及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截至2023年7月底,钢铁等重点行业新能源重卡使用量已经突破2万辆,占新能源重卡市场一半左右。实施全面创A要求的部分省份清洁运输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24年5月,省内37家A级企业共投用超过1.2万辆电动重卡、300多辆氢能重卡、350辆电动装载机和电叉车,逐步推进传统运输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新能源替代,其中19家企业实现了铁路专用线的全覆盖,并结合电动重卡进行短途转运,有效解决了长途清洁运输运力不足的问题。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钢铁企业自身清洁运输水平,也为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标杆。
多维赋能推动钢铁等工业行业清洁运输升级
超低排放改造和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形成“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的政策组合,不仅推动了钢铁行业运输结构优化与运输装备升级,也为冶金、建材等工业行业的清洁运输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然而,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工业行业在清洁运输规模化推广方面仍面临着新能源车辆成本较高、基础设施覆盖不足、区域运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新能源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未来全面提升钢铁等工业行业的运输清洁化水平,助力货运绿色发展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全行业仍需系统发力。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激发企业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中,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为A级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激励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绿色竞争力,同时也可激发未达标企业创A的积极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如对清洁运输改造企业给予绿色信贷等支持,同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与清洁运输挂钩等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激发钢铁企业内在转型动力。
二是深化技术应用,构建智慧监管体系作为支撑。现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支持对运输环节的监管,包括建立重点用车企业清单、构建并定期更新用车电子台账、安装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入户抽检等。加强现有技术手段的应用并积极发展智慧化监管技术,构建统一的智慧物流管理平台,可强化钢铁企业运输环节的管理,为主管部门精细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清洁运输发展。不同地区运输资源禀赋差异显著,需要结合货运需求和运输资源制定差异化政策。如沿海、沿江地区新改扩建钢铁厂区可将水运资源纳入规划考量,规划专用码头等绿色运输基础设施;内陆地区可根据货运需求来强化钢铁产业周边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并加快新能源货车补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钢铁企业清洁运输水平的提升。
四是紧抓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重型货车能源转型。在大容量续航电池技术和氢燃料发动机等关键领域,针对钢铁等工业行业原料及成品“短倒频次高、载重需求大”的特点,持续推动产品研发创新。同时,基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发展现状,各城市可以在部分有条件的场景鼓励试点,探索适应性强的场景以及商业模式,如第三方绿色物流服务外包等模式,降低中小企业初期投入成本,以促进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