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要“形魂”兼具

来源:中国环境调查网    作者:中国环境调查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1    

  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4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主题,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体现生态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这些要求意义深远,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也是激活生态文化基因、推动生态文化“活态传承”的路径,更是构建文旅融合长效经济链、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当前,各地相继推出了一批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如安徽的皖南人文山水线路、广东的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青海的环青海湖精品线路、河北石家庄以太行山和滹沱河为骨架的生态主题线路等,让游客在山水间品生态、悟文化,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然而,当前有的地方设计开发线路时,存在“重形轻魂”的倾向,仅以唯美为标准,将生态环境优、自然风光美的景点简单地串联拼接,便冠以“生态文化”之名。这些线路虽然坐拥良好的生态基底,但由于开发者对地域生态史、文化传承脉络缺乏深度调查与挖掘,导致线路的生态文化底色不够、成色不足。这种剥离了生态文化内核的线路,或许能够带来一时的视觉愉悦,却缺失了生态文化的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最终使得“生态文化”沦为引流的噱头。长此以往,当游客发现所谓的 “生态旅游线路”只是换了名称的普通观光线路,便会失去深度体验的动力,线路也会因缺乏独特的游览价值而丧失影响力和生命力。

  事实上,生态文化是美景的灵魂,美景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唯有两者相互借力、交融互促,才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能欣赏到美景,又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为打造高质量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笔者建议,务必围绕生态文化传播精耕细作、精心打磨。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让线路成为可阅读的自然教科书。生态文化的深度,决定着线路的厚度。要系统梳理沿线生态基因与文化密码,让散落的生态知识与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旅游体验。一方面,要解码自然生态的科学密码。可邀请生态学者参与线路设计,不仅要将生态专业知识转化为游客听得懂的语言,而且要针对线路途经的地貌、植被、物种等,挖掘其生态功能与科学价值,让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教育的素材。比如在规划湿地线路时,不仅要展示水草丰美、水天一色,更要讲解其净化水质、为候鸟提供栖息地等诸多生态功能。另一方面,要探寻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通过梳理和展现线路所处地域的传统生态文化,让游客理解“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古老智慧。比如游牧民族的轮牧制度、渔民的禁渔乡约等,都可以让游客洞悉古人生态智慧,促使大家思考如何拾芳采英、古为今用。这样一来,线路才会从“景观拼图”转变为“生态文化集锦”,将自然规律与生态精髓展现出来。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让游客在今昔对比中体悟生态文明。要用具体素材与多元化表达形式,让理念变得可感可知。可聚焦今昔变迁,从污水横流到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成荫的山坡、从“脏、乱、差”村庄到生态旅游示范村,这些变化都是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目之所及,树绿花繁,鸟飞鱼跃,处处生机盎然,然而这片湿地天堂也曾因高密度养殖、过度开发而奄奄一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不仅要会讲,而且要讲好,这需要创新呈现方式,通过景点解说牌、讲解员讲述、老照片与纪录片展播,让游客直观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设计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要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浅层了解,构建可观看可参与的实践场景,积极为游客动手实操创造条件。比如在规划河流线路中,可以建设水质监测微型实验室,引导游客使用简易的快速检测设备,采样分析pH值、化学需氧量等水质监测指标,对比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在设计非遗工坊线路中,可为游客开辟实操实练专区,让游客学习竹篮等工艺品的编制,体悟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及可降解材料等方面的传统生态环保理念。通过亲身体验,让游客从“看风景”变为“读风景”,从“赏生态”变为“悟生态”,从视觉观赏转向心灵共鸣,从而实现生态文化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与深化。

  规划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核心,是让美景与生态文化相互成就,让美景更添气质,也让生态文化更有传承。因此,只有在生态文化的内涵挖掘、体验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优质线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