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广东省河源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河源市生态环境局源城分局(以下简称源城分局)以环境执法大练兵为统领,巧用案件评查“小切口”,抓实规范执法“大文章”,严把“证据、程序、权益、卷面”四个关口,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持续提升办案质量和水平,实现了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零听证、零复议申请及零诉讼记录,彰显了执法的公正与权威。
证据是案件的核心与灵魂,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成败。源城分局在办案初期便广泛搜集相似案例,深入理解其法律逻辑与证据构建,从中汲取宝贵经验。组织开展案前研讨会,汇聚执法、法制、审批等相关股室智慧,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进行深入剖析,精准把握案件关键点。依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制定的自由裁量标准,对照裁量因子,精准识别证据收集的“要害”,提前预判难点与风险点,制定详尽且针对性强的证据收集计划,以确保证据获取的合法性、证明内容的客观性、裁量运用的准确性,构建起坚不可摧的证据链条,为案件定性及后续处罚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件办理程序上,成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由分局全体领导班子和所有股室负责人担任案审委员,明确案件审核流程、审核范围、审核内容及责任分工,确保程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通过制定详尽的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表,将立案审批到结案归档的16个环节逐一细化分解,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强化案件办理时限要求和工作留痕管理,确保案件能够在法定期限内高效完成和执法行为全过程的可追溯、可查询。在移交案件审查前,由分管领导组织办案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及执法大练兵案卷评查细则,细致开展文书内容和格式“双维度”审核,及时修改完善表述模糊处、不规范处、遗漏处、错误处。在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前,由法制部门提前介入开展案件审查,就事实认定、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关键要素进行细致审查,提前发现执法不规范和履职风险隐患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从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事后监督向同步监督转变。此外,源城分局坚持将所有行政处罚案件都纳入法制审核与集体讨论范畴,围绕执法主体、事实证据、执法程序和文书制作等方面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和详细讨论,充分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强化监督,及时通过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和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对外公开案件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执法透明度,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
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源城分局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诉求,及时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听证相关权利义务以及案件进展、裁量标准及处罚决定等案件信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同时,主动向涉案企业负责人讲解公开道歉、分期付款、延期付款、信用修复等政策措施和申请流程,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处罚决定,确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案卷是执法工作的最终体现,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执法工作的整体形象。源城分局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新印发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文书制作指南》和广东省司法厅《行政执法流程和执法文书范本》,结合历次案卷稽查及评查反馈意见,精心制定案卷文书模板与格式标准,以实用性和规范性为导向,显著提升案卷制作的效率与质量。在案卷制作过程中,注重案卷的外观整洁度与内容规范性,确保每一份案卷都能完整、准确、无遗漏地反映执法过程与结果。此外,还建立了案卷归档前复核机制,按照案卷评查标准和细则再次进行逐一核对,对案卷进行全面把关与修正,及时查漏补缺,力求案卷质量达到最优水平。
据了解,2023年以来,源城分局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在国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市、区司法部门案件评查中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