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广袤草原迎来了畜牧与农耕的高峰期,邻里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场看似琐碎的邻里纠纷,正在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民警的耐心疏导中被妥善化解。
一场误伤,化解于“法理兼顾”
今年6月的一天,内蒙古呼伦贝尔上库力居民郭某家中院内突然响起一阵羊叫。原来,邻居杨某家散养的羊群误入郭某某院内。
郭某某在电话联系杨某到场后,帮助一同驱赶羊群,却在过程中不慎被羊顶伤眼部,先后前往额尔古纳、海拉尔、北京等地进行手术治疗,花费逾十万元,后续康复仍需长期投入。
因赔偿金额与给付时限等问题,双方关系日渐紧张。6月30日,郭某某妻子前往上库力共建社区寻求司法帮助,社区主任第一时间介绍了上库力边境派出所法律服务工作室及民警张强的联系方式。民警了解情况后,迅速介入,向双方重点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无因管理”“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同时说明若提起诉讼可能带来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最终,在张强的积极协调和诚恳劝解下,杨某表示愿意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当天下午即将治疗费用送至郭某某家中。这起纠纷最终未走上司法程序就已经实现了快速高效的调解。
一堆麦秸,解决纠纷于“情理共融”
在不远处的上库力五队,一起因麦秸堆放引发的纠纷也在基层民警的及时响应下得以顺利解决。
5月16日晚7时41分,上库力边境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报警人郝某向民警解释:“承包麦地的谢某把打包好的方捆麦秸堆在我家草场内,雇车运走时麦秸捆散落得到处都是。麦秸这么随意丢着,后续草场长草、打草肯定受影响。”
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出警,到达现场后顾不上休息,立即展开调解工作。
“农忙时节,大家都不容易,矛盾得赶紧解决。”民警向双方说道。他们深知,这样的纠纷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耽误农事,更可能让邻里关系陷入僵局。两位民警在现场通过电话与谢某沟通,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警察同志说得在理,我一定配合。”电话那头,谢某终于被民警的真诚和专业所打动,承诺三天之内将洒落的麦秸捆清理干净。
“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及时来调解,这事儿真不知道怎么解决。”郝某握着民警的手感激地说。
夜色中,民警们离去的背影,为这场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越界矛盾,调和于“协同联动”
在黑山头六卡,另一场因牲畜越界啃食牧草引发的矛盾也曾一度激化。
牧场主老刘愤怒不已,指责邻村养牛户老周的大量羊群频繁进入自己承包的草场啃食牧草,造成明显经济损失。眼看矛盾即将激化,黑山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第一时间响应,联合黑山头综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赴现场开展实地调解。
调解组到达现场后,首先对争议草场进行了全面踏查。综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卫星地图精准确认草场权属,派出所民警则以《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为依据,耐心向双方释法说理。
“牲畜越界啃食牧草属于侵权行为,造成经济损失依法应予赔偿。”民警指出,“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最关键的是明确边界、改善管理。”
民警没有高高在上说教,而是拉着两位当事人坐下来,边喝水边聊,从情理、法理、乡里之间的亲情入手,耐心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经过3个多小时的不懈调解,老刘与老周终于达成一致,双方不仅明确了牧场边界,还共同制定了轮流放牧、互相监督的协作方案,一场冲突最终以握手言和告终。
“今天真是既服气也安心,要不是警察同志和专家们亲自来走一趟,我还真咽不下这口气。”老刘在调解后握着民警孙大鹏的手感慨地说。
民警们以普法宣传为抓手,以柔性调解为手段,用耐心化干戈为玉帛,用专业树信任于民心。这三起看似平凡的调解案例,正是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在广阔草原忙碌于基层治理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