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探索“山水成金”的五条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周明助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7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建立健全5项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取得新成效。旌德县、绩溪县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宣州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称号。

  建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宣城市依托皖南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宣州区创建成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利用水阳江的好水生态,开启淡水虾蟹产业三产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建成5万亩优质养殖水面,产品销往苏浙沪粤等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比如绩溪县打造了“绩品”徽菜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徽菜预制菜产业化,徽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6亿元。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宣城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进,将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探索生态环境改善与文旅康养、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今年绩溪县登榜“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绿色产业升级项目,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绩溪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绿色产业升级(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成为宣城市首个入选国家库的EOD项目,总投资27.49亿元,项目实施将带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收益增值。建立“两山银行”,探索“生态资源—资产—资本”的转换路径。农民将闲田、林地等“存”入“银行”,以受益权证作为“存折”,“银行”将整合起来的零散资产作为平台,接洽合适的项目和投资人,以现代农业标准进行规模经营,再给“储户”分红,实现山水资源不闲置、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全村护绿保绿的良性循环。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对象,同时在处理好“输血型”补偿方式和“造血型”补偿方式关系的前提下,搭建协商平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积极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拓宽资金渠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33笔,累计交易金额1036.8万元,实现政府非税收入612.9万元。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物减排,提高了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202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旌德县蔡家桥镇和旌阳镇柳溪村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从核算范围、标准、应用3个方面创新,将核算范围限定在皖南山区乡镇和村,将小微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主要核算对象,对生物质供给、水源涵养等9个指标进行核算。目前,蔡家桥镇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为66.18亿元,柳溪村为8.19亿元。宁国市万家乡西泉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为16.50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价值量合计为15.63亿元,占总价值的94.77%。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及绿色产业发展。开发生态产品资产化路径和模式,旌德县率先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公司”,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推出“绿水青山贷”“碳汇质押贷”“绿色节能贷”“绿色光伏贷”“绿色家园贷”“绿色乡村贷”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全市共成立村级“两山合作社”81家,有效促进森林“碳库”向“钱库”转变。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