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屏实时监测青稞园内土壤温度、湿度、pH值;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青稞成长所需数据,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青稞打造最适宜的环境……在四川省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下称青稞园)这个“新家”里,青稞有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管家。
青稞园位于阿坝县西北部,种植有黑青稞2.5万亩。近年来,当地采用规模化、数字化、高科技的种植方式,打破了原有的“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高原粮仓”的粮更多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种植“新”,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青稞是川西高原及周边高原地区农牧民主要口粮,也是阿坝县主要农产品之一。
“以前种植青稞施肥少、不除草,不防病、不治虫,青稞产量不高,产值较低,加之种植方式比较粗放,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种植青稞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阿坝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陈宗润告诉记者。
为了打破这种状态,阿坝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建成了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的青稞园。
园区通过村级集体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或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青稞种植,改变了传统人工日均耕作1—3亩的落后状态。通过57台大型拖拉机及相匹配的配套机具液压翻转犁、锌式犁、旋耕机、重耙、撒肥机等设备,实现每台机具日均耕地100亩左右。同时,园区购置大型播种机、施肥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240套,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管、收,耕作效率大幅提升。
同样提升的还有农民收入。“以前种植青稞每亩每年只能挣400多元。”村民撒尔理将土地流转给青稞园后进入园区工作,现在每亩每年能获得320元土地流转金,还能有一万多元的工资。
据介绍,青稞园建成后,约有4万多名当地群众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实现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50元。
科技“新”,青稞有了“智慧管家”
想要提高青稞产量,仅仅依靠规模化种植并不够,还需要加点“科技”,青稞园内的“青稞科技小院”正是为此而建。
小院配套设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低温冷冻离心机等20多种科研实验设备,还有智能数字监测站、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现代化科技装备。
据园区内工作人员介绍,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常驻园区,对农作物生产全程进行跟踪管理、技术指导、科研实验,适时开展测土配方、产品检验等工作。截至目前,培育优质抗逆青稞新品种2个,成功试种新品种34个,良种覆盖率达100%。
“2023年,园区青稞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量达5250吨,农户们种植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提起青稞的产值,陈宗润难掩喜色。
产业“新”,村民吃上“生态饭”
青稞的产量上来了,价值也要跟上。
为此,园区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青源青稞等龙头企业,开展青稞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黑青稞饼、青稞奶茶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县政府积极搭建产品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促进其线上线下销售。
“走”出阿坝县的青稞多了,走进青稞园的人也多了。优越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悠久的农耕文化正吸引不少人走进青稞园,推动“农旅”成为青稞园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我们将围绕本土青稞文化、农牧文化丰富游客体验,打造青稞丰收季,不断推出书画写生、电商直播购物节、自驾游、短视频创作大赛、青稞美食节等活动,带动阿坝县经济持续增长。”陈宗润表示。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