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脚下踩的这块地以前是流动沙地,人站在这里能清晰地感受到沙子在脚下流动。”听完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生态修复股工作人员尹伟的介绍,记者用力往下踩了踩,脚感虽不如一般土地那样硬实,但也算得上牢固。
记者一行所在的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沙化面积曾高达3.6万亩,是全县沙化面积最大、最集中、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地方。
“我们所处的区域曾是古河道,曾有大量河沙沉积于此。”讲起德香村沙化最严重的原因,尹伟叹了口气,“加上全球变暖、鼠兔灾害以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的累积,德香村的沙就多了。”
和大多数牧区一样,德香村沙化严重最主要的因素是过度放牧。“以前牧民缺乏保护草场的意识,哪里草好就往哪里去,导致牛羊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力,严重退化。” 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杨永娇讲起过度放牧带来的影响。
为防止沙化继续蔓延,2008年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启动,当地累计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对德香村沙化土地进行治理。根据土地沙化的不同程度,当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比如,流动沙丘使用的是网格状生物沙障+防风林带+施肥+灌草间种的方式,半固定沙地采取防风林带+施肥+种草的方式,轻度沙化土地采用种草+施肥的方式。
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后,德香村重度、中度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据全国第六次沙化土地监测初步数据,该村沙化土地面积降至2.2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不足10%增加到60%,沙化治理区植物种类也由7种提高到20种以上,流动的沙“住”下来了。
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固沙靠的是草,但沙地不能保水,也没有营养物质,很多草死于营养不良,即使侥幸存活,也难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所以,德香村开始了新的尝试——改土。所谓的改土,就是把牛羊粪埋在地下30cm—50cm深的地方,再进行灌溉,用来增加土壤肥力。
“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我们目前只进行了小范围试点,效果还不错。” 尹伟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还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耐寒耐旱作物,让草真正在德香村扎下根来。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