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于春天的怀抱,与春风相拥,同繁花合影,尽情享受着春天的气息。然而,笔者在景区和公园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破坏了这美好的春日图景:部分游客为了追求新鲜野味,大肆采挖野菜,刚长大的蒲公英被连根拔起,刚开花的二月兰被掐尖,马齿苋、荠菜等也“在劫难逃”,有的用手揪,有的用刀削,有的用小铲挖,现场一片狼藉。
春季,在一些地方有采食野菜的风俗习惯,踏青观景时采挖野菜,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春游的乐趣。但当这种行为以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时,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野菜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是众多昆虫和小动物的食物来源,为维持生物多样性贡献着力量。当野菜被大肆采挖,依赖其生存的昆虫和小动物的食物链就会被切断,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野菜对保持水土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一些山区或河岸,如果大量野菜被挖走,一旦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就更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这种肆无忌惮的采挖行为对公共文明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景区和公园作为公共资源,是供游客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本应保持整洁、美观。可游客随意采挖野菜,使得草地坑洼不平,植被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观赏体验,也破坏了景区和公园的形象。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这种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无疑是对地方文明的抹黑。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部分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缺乏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在他们看来,采挖野菜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无伤大雅。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宣传工作存在漏洞。一些景区和公园虽然设置了禁止采挖的标识,但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对违规采挖行为未能及时制止和处罚。在宣传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普及野菜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破坏植被可能带来的后果。在学校、社区开展生态环境知识讲座,从娃娃抓起,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公共文明素养,让大家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爱护环境的观念。其次,强化监管执法。景区和公园管理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采挖野菜等不文明行为。对于屡教不改者,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提高违规成本。同时,可以建立举报机制,鼓励游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可以考虑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民众采挖野菜。在这些区域内,合理规划,科学种植一些常见的可食用野菜,并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这样既能满足民众采挖野菜的需求,又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春日的美好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莫让“野菜热”破坏了这份春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