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港岛,潮水刚刚退去,滩涂上留下一串串细小的脚印——那是招潮蟹的杰作。远处,红树林在微风中摇曳,一群白鹭掠过水面,为这座400年前因琼北大地震形成的孤岛渔村增添了几分灵动。“以前我们只知道靠海吃海,现在明白了,保护好了海,海才能一直养我们。”北港村委会委员、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林梅燕站在海边,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滩涂,语气里透着感慨。
近年来,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成功打造出“北港岛生态文化IP”,成为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典范,吸引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记者近日深入北港岛,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生态与文化:IP生长的“双重土壤”
北港岛位于海口市美兰区东北部,面积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7公里,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这里拥有17种红树植物、4种海草(含易危物种贝克喜盐草),以及90种底栖贝类、51种蟹类、85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等珍稀物种在此栖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基底。
“我们岛上的生物种类太多了,光是蟹类就有几十种。”林梅燕见证了村民从“靠海吃海” 到“护海养海”的转变,她告诉记者:“以前只觉得它们是‘小东西’,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态资源。”

北港岛优良的生态环境。张劲楠 摄
渔村的文化根系同样深厚。村史馆中,破旧渔网、渔船模型诉说着渔业历史,而“渔人护鲸”的故事则成为生态文化的灵魂符号——2000年,一头布氏鲸幼崽在北港岛附近海域搁浅。当时,烈日高悬,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但这头搁浅的鲸鱼却陷入了绝境。世代以海为生的北港村民们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他们怀揣着对海洋生物的敬畏之心,有的村民拿来遮阳布,为鲸鱼遮挡烈日;有的村民一桶一桶地提来海水,浇在鲸鱼身上为它降温。尽管大家竭尽全力展开救援,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鲸鱼的生命。为了纪念这头鲸鱼,村民们郑重地将它埋葬在岛上,并立碑命名为 “东海三公主”,此后每年都会定期拜祭。“大海养育我们,我们也要守护生命。” 林梅燕的话,道出村民与自然共生的朴素理念。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黄瑞平表示,正是这种 “生态本底 + 文化内核”的独特气质,让北港岛具备了打造IP的天然优势。
多方协同:IP“孵化链”从概念到落地的
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北港岛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渔业文化底蕴,成为了孕育文化IP的“天然土壤”。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为文化IP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深入挖掘北港岛的生态文化价值,打造具有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文化IP,在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美兰区政府等部门的指导下,海南智渔联合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与北港村两委、志愿服务队形成“科研+社区” 监测网络,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每只鸟的迁徙轨迹、每种蟹的分布密度,都是IP开发的科学依据。” 智渔项目专员刘艺说。
村民从参与者变为“本土专家”。林梅燕说:“我参与了多次鸟类监测活动,刚开始时,我只是好奇,对这些监测工作不太了解。但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观察鸟类,如何辨别不同种类的鸟。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地记录各种鸟类的特征和数量了。”通过这些监测活动,科研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摸清北港岛的生态本底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了解了北港岛的生态和文化特色后,各方开始围绕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打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IP产品。
以“渔人护鲸”为灵感,IP形象“鲸北北”应运而生——圆润的布氏鲸造型搭配红树林元素,衍生出40余款文创产品。在北港岛的游客中心文创商店里,印有“鲸北北”的冰箱贴、钥匙扣供不应求。游客小李说:“带回去既是纪念,也是给北港岛‘打广告’。”

以“渔人护鲸” 的故事为灵感的 “鲸北北”IP 形象。杨松 摄
科普游戏成为知识载体。“北港生态大富翁”将红树林、海草床等场景融入棋盘,玩家通过抽取 “保护生态卡”积累积分;“蟹类拼拼拼” 拼图背面印有物种档案,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认识招潮蟹、沙蟹的特征。
自然教育课程则激活传统技艺。渔民史青慧在渔文化室教授渔网编织:“四针一结,就像给大海织毛衣。”生态亲海课上,游客跟着向导学习 “无痕赶海”,用放大镜观察弹涂鱼的黏液;观鸟课中,专业人员指导使用望远镜追踪黄胸鹀的身影。
为让北港岛生态文化IP“走出去”,各方借助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海洋日等重要节点,在北港岛推出系列传播活动。举办生物多样性影展,以镜头展示北港岛珍稀生物,从翱翔天际的鸟类到穿梭于红树林间的螃蟹;举办生态科普市集,集纳课程体验与文创销售,家长评价“玩中学比说教更有效”;举办生态环岛定向赛,串联红树林保护区、鲸鱼墓等景点,选手边奔跑边解锁生态知识。
公众认可:文化IP大放异彩
北港岛的生态文化IP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社交媒体成为破圈引擎。许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北港岛的游玩经历,进一步扩大了北港岛的知名度。“发现北港岛” 公众号推出的“潮汐时间表”“神奇生物在北港岛” 等生态科普栏目,加强了与村民和游客的互动和链接。相关活动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多次报道,全网传播量超过100万,让北港岛的生态文化IP走出海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近年来,北港岛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累计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五一、国庆、春节等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达90%以上,共接待各类研学、参观团体100批次。市民李小晶带孩子体验赶海后说:“孩子学会辨认寄居蟹的‘房子’,还主动说要保护红树林。”
北港岛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研学团队前来。每年有超过5000人参与北港岛滩涂自然观察、赶海净滩、亲子观鸟、生态研学等活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海口学校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在滩涂翻开礁石,观察小螃蟹的洞穴结构,聆听老师讲解生物链知识。“课本上的生态系统,在这里触手可及。” 带队老师评价。

国际认可也接踵而至。2024年,北港岛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环境公共关系案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OECMs中国潜力案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其“可持续发展典范”。
“北港岛的成功,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推进的鲜活范例,彰显了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为各地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范本。我们将持续加大对北港岛的支持力度,深化联动机制,积极推广北港岛模式的提炼与推方,通过生态价值转化、文旅融合创新,助力更多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赢。”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薄毅表示。
未来,北港岛将持续践行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创新,深度挖掘传承本土特色文化,以实际行动书写新的篇章,其成功经验,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典范,让生态文化IP的价值惠及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