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日前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广西第一批南阳实践试点进展情况。广西以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为目标,积极推广“南阳实践”,全面提升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
2018年,在南阳市跨省转移危险化学品倾倒淇河的环境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后,生态环境部把“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思路称为“南阳实践”。为检验其可行性,南阳市联合周边市在丹江口库区开展环境应急试点,“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思路得到实质性检验,“南阳实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广西水系复杂,河流众多,“南阳实践”为广西开展流域突发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思路。广西生态环境厅对全区涉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或跨国界以及其他重要环境敏感目标河流进行了全面摸排,编制并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期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工作方案》,指导全区“十四五”期间“南阳实践”工作,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广西重点开展“南阳实践”的84条河流清单。2021年,广西安排资金455万元率先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5个市开展试点工作。2022年,计划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全区开展“南阳实践”工作。
广西选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5个市作为广西“南阳实践”工作试点市。对试点区域内河流(河段)干流及其一、二级支流进行排查,将跨国境的黑水河、跨省界都柳江、浔江(西江)、河流环境信息较为敏感的左江、右江、郁江(含邕江)、漓江等14条河流纳入实施范围。
“十四五”期间,广西重要环境敏感河流将全面推广实施“南阳实践”。广西将通过汇总整理建立河流基础信息清单,编制全区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开发“一河一策一图”管理模块,与水环境管理大数据模块、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模块、水质断面监测模块、海洋监测模块、污染源监管执法模块、固废危废监管模块等“生态云”平台内部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共用,不断增强环境应急信息化水平,共同提升广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