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滇池保护治理为底线,以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建设为指引,系统策划、分类定档、整体实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融合人文山水的美丽村庄,将滇池沿岸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基地、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在保护滇池的同时促进沿岸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年时间初步构建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昆明市委、市政府关于滇池沿岸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昆明市牢固树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滇池”“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围绕统筹好“湖、村、人”三者关系,走滇池保护治理前提下的生态化、可持续乡村振兴之路,推进滇池生态、村庄形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滇池保护治理和农民持续增收互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滇池沿岸重点乡村的改造提升,46个重点村基本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其余137个村全部建成绿美乡村,初步构建“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方案》重点从46个重点村“一村一策”打造、137个自然村“整体提升”见效两个方面,提出了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的具体任务。
按照“重现长联画卷、唤醒历史记忆、寻找最美乡愁、绽放明珠光彩”的思路,“一村一策”打造4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串珠成链,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比如,亮沟村将着力打造水乡湖景民宿。结合村庄周边百亩水生作物和湖滨自然风光,盘活村内大量闲置农房及闲置用地,改造民居,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发展民宿经济,打造滇池沿岸最具特色的水乡湖景民宿村。
河嘴村将着力打造海鸟摄影基地。依托东大河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种类多样的鸟类资源,将河嘴村打造为海鸟摄影基地。引导培训村民爱鸟、护鸟,建立观鸟点,发展“观鸟经济”,开展公益观鸟及自然观察活动,构建“人鸟和谐”的生态村庄。
斗南居民小组将着力打造“七彩花谷”。围绕从买花模式向赏花经济升级,聚焦大众化消费产品,建设一批花街、婚庆宫、不夜花巷、玫瑰网红打卡点、鲜花节庆展览馆等集花卉买卖、文化创意、打卡摄影于一体的多元特色项目,形成“花卉+吃、住、玩、游、购、娱”全产业链体系,塑造“最美花卉村”形象品牌。
通过做加减乘除法打造滇池沿岸美丽乡村
《方案》明确提出,在推进137个自然村“整体提升”见效的进程中,围绕“整体提升、一年见效”目标,结合“绿美乡村建设”要求,通过做加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做减法夯实生态文明根基、做乘法构建良性发展机制、做除法整合资源创优创美,将137个自然村打造成为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滇池沿岸美丽乡村。
做减法,夯实生态文明根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区、村庄建设区范围,列出产业正负面清单,审慎确定建设用地布局,留出生态保护空间弹性。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立体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实施村庄截污行动,通过源头削减、过程阻断、末端强化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村庄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三个100%”,全部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档村标准,把人的生产生活对滇池的影响降到最小。
做乘法,构建良性发展机制。健全村庄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处置体系。落实“红黑榜”、村规民约等管护机制,确保垃圾有人清、厕所有人管、污水不乱倒。探索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多元投入融资机制。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有效植入“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模式,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生态型”产业支撑模式。
做除法,整合资源创优创美。紧紧围绕持续整治人居环境、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乡村生态产业4项重点任务,坚持科学规划、应绿尽绿,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坚持拆临拆违、植绿补绿、开门透绿、亮化美化,建设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各具特色的绿美村庄。有序推进村庄主干道、重要河道、景观池塘、主要水源地、村庄周边山地的植树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的保护与营造。加大农房风貌改造,结合自然条件、风俗民情、民居特色、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特点等实际,形成功能合理、美观实用的宜居住房,打造“一村一景、一线一韵”。
安排2亿元以奖代补建设成效明显村庄
为确保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顺利推进,《方案》从加强领导,深化统筹;各司其责,高效推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共三个方面,明确了组织保障措施。
昆明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挂包牵头单位按照“一包到底”要求,按期完成挂包联系村的改造提升任务。西山、晋宁等五区落实属地责任,负责具体实施,做好上下对接、左右协调工作。
同时,建立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资金筹措和资源整合机制,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做到上级争取一笔、市级统筹一笔、度假区拿出一笔、挂包牵头单位投入一笔、区级保障一笔、村级自筹一笔、社会投资一笔。市级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出台奖补办法),由市财政局安排2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对建设成效明显的村庄给予奖补。挂包牵头单位要加强项目招商引资,经营类项目要包装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合理确定占股和收益分配比例,实现企业和群众共赢。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