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温和夏意浓,红瓦绿树滨海城。初夏的青岛海滨,万物生长,生机盎然。
5月22日,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活动围绕“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介绍,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青头潜鸭等珍稀动物在山东“落户安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侯翠荣在致辞中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全域推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着力建设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体系,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最严格执法监管措施,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青头潜鸭、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动物在山东“落户安家”、繁衍生息,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山东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已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8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风景名胜区40处、自然公园410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全省陆生脊椎动物达558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110种;鸟类47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0%以上。全省野生高等植物达179科2064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15种,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和提升。
青岛因小青岛而得名,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故名青岛。青岛山海相依、港湾众多、水质肥沃、植被繁茂、湿地多样,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鸟类资源、水生生物资源,在同纬度地区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青岛市副市长于瑞波现场介绍了青岛市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仅在近海海洋生物方面,青岛市就已发现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等约2000种,其中包含青岛橡头虫和黄岛长吻柱头虫等两种全球特有种。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的新物种等待发现。

活动现场,侯翠荣和于瑞波为青岛市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揭牌。胶州湾作为中华凤头燕鸥迁徙前最重要的聚集地、换羽地、训练和喂养地,设立青岛市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持胶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恢复力。
“让我们迈开脚步,亲近大自然。去公园漫步,去野外郊游,去海边看日升日落,去森林中听鸟语花香……”活动现场,生态环保小卫士代表宣读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

活动中,与会嘉宾为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青岛)颁发了证书,与潍坊、威海活动现场连线,观看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系统发布片、青岛市生物多样性宣传片、学生诗朗诵节目,参观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宣传展和摄影展。
“海洋渔业生物养护现状如何?”“海洋牧场能否做到绿色养殖?”在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侯翠荣一行详细了解海洋渔业生物的养护与可持续利用进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逐步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收集、引进、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8万余份,建立70个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建成2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库,下设标本库、细胞库、基因库,保存海、淡水种质资源2万余份。建有5个农业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对野大豆、野菱、中华结缕草、野生珊瑚菜等实施严格保护。开展“放鱼养水”等增殖放流活动,2022年增殖放流苗种70亿单位。
陆海统筹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东省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工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配套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
去年,山东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试点6个省份之一,开展了229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初步构建起全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体系。此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试点建设工作,设立了泰山植物、东平湖青头潜鸭、黄河口海藻床生态系统等10处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管言明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全省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到黄河三角洲、泰山-徂徕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物种1923种,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物种1697种。日照市通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获取5000余条信息数据,完成了名录编制,绘制了自然生态系统分布图。滨州市启动了南部山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近年来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优良水质比例不断提升,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断向好,黄河刀鱼、江豚消失多年后重现黄河口。目前,山东省已掌握六大类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差异,构建了海洋生物物种数据库。开展了黄河口、莱州湾、庙岛群岛等典型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识别、植被分布调查等工作。
山东省着力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将95.4万公顷海域划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动“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3000余公顷、整治岸线28公里。开展了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全省集中连片的互花米草基本消除。

去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这是我国首次领导联合国重要环境条约谈判并取得成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侯翠荣对记者说:“山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有条件有责任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精神在齐鲁大地走深走实,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探索新实践、实现新突破,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绘就美丽中国建设的山东画卷。”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