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风雨兼程十五载,浓墨重彩绘丹青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开钧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5-31    

  近日,海安市农村环境整治机构整合方案研讨会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机构整合实施方案。作为此次整合的主要机构,海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组办公室完成历史使命,以新的姿态继续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新征程中。对于这个仅有几人却存在了15年的常设临时办公室,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深情地评价道:“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的农村环境整治办,以及各成员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为全市农村环境整体水平持续大幅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海安历史上应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7b2778d6f46909ab02525f4563f3239.jpg
 

  率先落笔:一张蓝图勾勒出宜居农村的海安构想

  海安是传统农业大县、畜禽养殖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雄鸡下江南”到新世纪初的“名特优新进超市”,善思求变的海安农民以勤劳苦干,克服自然禀赋不足的劣势,将一大批优质农副产品送进了苏南大中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然而,长期粗放式的农牧业发展,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脱“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农村脏乱差现象,2008年初,海安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力争在短期内全县农村环境得到有效转变。

  很快,县委、县政府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领导组,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县长任正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环保、交通、水利、城管、建设、财政、农办、农委、卫生、监察局等10余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镇镇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农村环境整治办的前身海安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领导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彼时,全江苏还没有类似的工作机构,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借鉴。农村环境整治办的同志们就把思路研讨会开到了田间地头,全员扎进各镇村蹲点,一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地调研。最终,历时6个月,在整体厘清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特点、难点和堵点的基础上,提出“五个统一”工作法,即统一组织架构、统一人员配备、统一工作标准、统一资金保障、统一督查考核,明确“农村公路管护、河道长效管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三项重点工作,就此拉开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大幕。

  当年,即组织开展农村公路管护3.2万公里;清理整治河道(沟塘)1.5万余处;清理各类生活垃圾15.56万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农村环境整治办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为南通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供了宝贵的样本资料。

  2011年9月,江苏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农村环境整治办随之承担起“六整治六提升”相关工作。

  2012年,海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拓展,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的模式基本定型,即“农村公路管护、农村河道管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村民素质教育提升”。

  2018年,伴随着海安撤县设市的历史跨越,办公室更名为:海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组办公室。此后,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方案也进入了快速迭代期,相继开展了农村保洁市场化运行模式试点、“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提档升级等工作。

15年来,从先行先试、边整边改的敢为人先,到“四清四化”、秸秆禁烧禁抛、村庄清洁行动、“五位一体”长效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再到汇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大局,农村环境整治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宜居农村的海安构想勾勒得愈发清晰。
192147f803559c03998c34a9892fe73.jpg
 

  稳健行笔:一套机制铺陈出宜居农村的海安方案

  思路活,则机制活;机制活,则全盘活。作为一项“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如何让全市210个行政村,1180平方公里农村土地,1523条农村河道,2450公里农村公路以及24万户村民庭院保持干净整洁、卫生有序,是一直以来横亘在农村环境整治办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15年的接续奋斗,海安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三个是三个要”工作机制。

  首先是政府管总,要明确一种导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环境整治往往是一项口头号召,而农村环境整治更是一片空白,各区镇政府对生态环境质量也是生产力的认识不足。为扭转这种不重视的倾向,农村环境整治办坚持“管”和“抓”两条腿走路。在管整体上,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操作规范》作业指导手册,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农村保洁员劳动报酬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累计投入10多亿元。有了上下贯通的组织保障体系,环境整治在农村工作中管长久、长久管的导向也愈发鲜明。在抓落实上,坚持“严”的导向,制定完善督查考核机制。通过“周巡查、旬暗访、月检查、季度(推磨)考评、年终考核”的高频督查,把环境整治与农业农村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坚决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一阵风干与久久为功干一个样的轮流坐庄思想,以公开透明的督查考核释放出真抓实抓的强烈信号。

  关键是市场提效,要收获一种成效。农村环境整治点多面广,反复性极强,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无异于给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一道无解之题。为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农村环境整治办着眼“质”和“效”两个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市场化运作。在提高质量上,引入第三方保洁服务公司,提高保洁队伍职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新建3500个蓄粪池(沼气池)、2625个垃圾中转池,购置10台吸污车、9辆垃圾转运车,建成19座垃圾运输中转站、5座畜禽粪便处置中心和1座垃圾渗滤液处置中心,建立畜禽粪便清运有偿服务组织5个;联合科技公司,创新开发应用“海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督查管理系统”,运用“无人机”配合日常人工巡查,加强科技赋能……通过建队伍、上设备、搭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实现了专业化、成体系、重效率的质变。在增加效益上,推进农村垃圾初级分类,将建筑垃圾作集体修路路基,生产垃圾进行发酵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肥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统一运至焚烧厂焚烧发电,年发电量可达5000万度,最大化变废为宝;针对农村废沟塘整治难的特点,实施“以河养河”,因地制宜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种植技术(茨菇、莲藕、茭白、水芹等),推进“水面种菜与水中养鱼”宜养尽养,年增加经济收入3500多万元;将河道水面保洁、河岸管护、农村公路管养、绿化养护以及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等市场化一体推进。从过去增加负担到如今增加收入,农村环境整治办跳出环保抓环保的“另辟蹊径”本质上还是一点,要增加村民获得感,不仅要为老百姓办好事,更要把好事办好。

  最终是全民共创,要形成一种文化。回看农村环境整治办的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并不是水到渠成。因为老百姓长期固有的生活生产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保护环境的意识尚未形成,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让乡亲们认识到此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全民动手的活力,农村环境整治办坚持“疏”与“导”并举。在思想疏解上,一方面通过地方电视台专题节目、村专题广播会、流动宣传车、村规民约等多渠道宣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暖心事”,争取老百姓的支持,农户不愿意多走几步将垃圾倒入收集点,就为每户配备上独立的垃圾桶,由片区保洁员每日上门清运;多余的畜禽粪便无处排放,就协助联系粪便收运组织、种田大户、绿化林园、花卉苗木基地等消化大量有机肥;对特殊家庭和困难户,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组织志愿上门开展庭院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在政策引导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营造全民共创共享的浓厚氛围。比如,全市将每月的17日(谐音“要清”)确定为以全民动手净家园为主题的“全民清洁日”,以一个简单易记的日期引导全民自觉对自家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环境清理整治;每季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星级清洁文明户”“最美农家小院”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争先创优的激情。此外,农村环境整治办还注重对村民的环保法纪教育,比如,在非规模畜禽养殖户管理中,引入“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原则,充分发挥红线的警示作用。

c226ffc320095ac87ed13dd7b0b2ab1.jpg
 

  圆满收笔:一等工作点缀出宜居农村的海安画卷

  多年来,海安农村环境整治一任接着一任干,扎实的工作成效也让海安农村环境整治一路从先发优势变成了领先优势,赢得各方面的肯定。

  2010年3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当年9月,南通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现场会在海安首次召开,会议由时任南通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近60人参加会议,会上海安做经验介绍。

  2010年底,海安在苏中苏北首家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其中农村环境整治、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等做法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将海安经验推向全国。在南通市“长效办”组织的专项考核中,海安连续10年保持第一,先后接待外地考察团队150余次,承接举办各类现场会30余场次,媒体宣传报道1.2万余篇次。

2018年,随着党中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进一步部署,各兄弟县、市(区)效仿建立的农村环境整治办陆续撤并。海安农村环境整治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巩固成果再送一程”的责任担当,保持机构不撤、队伍不散、投入不减、力度不降的总基调,各项工作继续领跑全南通,在把过去好的经验传统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为海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从南通首家设立到南通最后一家撤并整合,海安农村环境整治办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明确了整合期间“三变和三不变”的工作思路,即变牵头单位、变分管负责人、变考核内容和方式;原有办公室人员不变、原有考核体系和力度不变、原有资金投入数额及来源路径不变,确保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平稳推进不降速、高水平推进不换档。
b488a4acff2d6ba03acc97844ca873c.jpg
 

  时光流转,十五载整治隐入乡间;初心不变,千万家宜居乐在心田。海安农村环境整治办的15年,是从农村土地里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15年,也是海安农村一草一木变整洁的15年;是2000名农村环境整治人风雨无阻拼出来的15年,也是24万户村民共建共享乡村文明新成果的15年。时间从不停留,使命的召唤也一样。新的历史条件下,原农村环境整治办的同志将继续沿着“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指引,带着过去的荣光,再进发。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