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构建生态质量监测新格局

来源:自然生态环境调查网    作者:田永莉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创并开展“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运行,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深化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预警,促进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站长田永莉

  多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地近京畿,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以高平原为主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高原地貌的脊梁;区内大小河流千余条,分属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西北诸河五大流域,其中,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气候寒冷干旱,大陆性特点明显,从东北向西南由湿润、半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复杂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内蒙古地带性分布的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以及非地带性分布的湿地和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森林和灌丛类型丰富。内蒙古森林面积约21.78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国的77%,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燕山北部、阴山和贺兰山等地。大兴安岭北部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并有樟子松林和云杉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南部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白桦、山杨、黑桦、蒙古栎等夏绿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燕山北部山地为典型的夏绿阔叶林区,以蒙古栎、黑桦、山杨、白桦林为主,也分布有油松、云杉等针叶树种。阴山山地分布着面积较大的白桦、山杨、蒙古栎等组成的夏绿阔叶林。西部乌拉山发育有油松林和独具特色的侧柏疏林;在山地阴坡中下部和阳坡发育了虎榛子、黄刺玫、绣线菊、长柄扁桃等灌丛。贺兰山分布着大面积的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在高海拔地区分布着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等亚高山、高山灌丛。

  草原是主体生态系统。内蒙古草原面积36.68万平方公里,地处世界最大的温带草原—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系列最完整、类型最多样的温带天然草原。内蒙古草原从东向西跨越了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三个气候区,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其中,由各类针茅组成的针茅草原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草原类型。草甸草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东、西麓山前地带和锡林郭勒东部,以贝加尔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为主。典型草原是半干旱区分布最广的类型,主要有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本氏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阴山北麓和西鄂尔多斯地区,主要有短花针茅草原和小针茅草原。

  荒漠是亚洲中部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内蒙古西部高平原与低山丘陵区,属于亚非荒漠区的东翼,主要由沙漠和戈壁荒漠组成,总面积32.0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南部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和库布其等沙漠,西北部为广袤的戈壁。沙漠区丘间低地常有湖盆分布,特别是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和腾格里沙漠,湖泊星罗棋布。荒漠区发育着以退化叶小半乔木、常绿阔叶灌木、常绿退化叶灌木等多样化的荒漠生态系统,分布有四合木、半日花、绵刺和沙冬青等第三纪古老的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组成了亚非荒漠区东翼特有的荒漠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众多河流、湖泊以及沙丘间低地发育了河漫滩、宽谷地、湖滨低地、湖盆洼地和沙丘间低地的湿地景观,形成了乔木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草甸以及内陆滩涂等众多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内蒙古天然湿地面积3.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位列第三,其中,森林沼泽0.70万平方公里、灌丛沼泽0.21万平方公里、沼泽草地1.84万平方公里、内陆滩涂0.94万平方公里和沼泽地0.12万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既是鸟类与鱼类等动物类群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沙地生态系统全国面积最大。由东向西分布有呼伦贝尔、科尔沁、乌珠穆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等沙地,沙地总面积13.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1.5%。内蒙古沙地位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榆树等疏林草原和沙蒿、锦鸡儿组成的灌丛化草原。沙地特有的保水特性,使其地下水资源条件往往优于地带性植被区,在东部降水较多的区域,可发育白桦、山杨、云杉、樟子松等森林植被和中生灌丛,低洼地区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湖泊和湿地。沙地是内蒙古干旱与半干旱区天然的地下水库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独具特色的、宝贵的自然资源。

  草原生态调查为全面的生态质量监测夯实基础

  生态调查起步较早。内蒙古生态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先后开展了动植物资源调查、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编制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全区生态状况、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林草生物灾害及安全监测鉴定与损失评估;开展了候鸟迁飞等生物多样性专项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等监测,在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取得一定调查成果。

  同时,不同的研究机构、行业部门都有一定时间序列的数据积累,如内蒙古大学拥有长达40年的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定位监测数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均有10年以上的不同生态系统监测数据。

  草原地面监测职责落定。生态质量监测是掌握生态形势与动态变化、支撑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自1991年内蒙古环境监测总站(原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加挂“内蒙古草原生态监测站”,内蒙古成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开展生态监测最早的省份之一。

  截至2021年底,经历了1991年~2000年,主要开展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包头达茂旗荒漠草原等三种不同类型草原同一气候背景下、不同的利用方式和强度下草原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阶段;2001年~2010年,扩展至在呼和浩特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晋陕蒙交界处及乌兰布和沙漠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效应监测阶段,其中,2010年阿拉善荒漠、赤峰贡格尔沙地也被纳入监测范围;2011年~2021年,在原有草原、荒漠和沙地监测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兴安盟的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监测。

  监测站点由1992年之初的3个草原地面子站,发展为2021年的覆盖草原、荒漠、沙地和农牧交错带等四种类型11个地面子站178个样地。

  监测指标与评价体系逐步完善。1992年开展草原生态监测之初,初步设定种群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等监测指标,但受3个地面站所处草原类型不同和监测人员能力所限,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存在种群指标不统一、可比性较差的问题。

  经过对多年监测数据的分析,2012年研究采取取消种群盖度、高度采用5次平均、增加生物量和生境、气象指标等方法,统一调整全区的生态监测指标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监测的数据精度和准确性,并延用至2021年。

  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近年来,内蒙古环境监测总站积极参加自治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预警等领域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开展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调查”“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摸清全区生物多样性状况,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提升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恢复、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保存,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提供支撑。

  首创并开展“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

  构建覆盖内蒙古全部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定期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是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五大任务”、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

  2021年,针对普遍存在的生态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和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研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牵头实施,构建起覆盖内蒙古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和沙地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划定生态分区。内蒙古环境监测总站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全面收集国家和内蒙古的生态功能区划、内蒙古生态分区等重要区划依据,并结合内蒙古已有多年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成果,充分考虑详略程度、分区划分及相关行业地面观测衔接程度,将全区划分为亚湿润与湿润区、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5个生态区,各生态区内根据植被、地形及土壤等立地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出为13个亚区、31个生态小区(含1个农业生产小区),较完整体现出内蒙古地带性和隐域性植被型的分布格局。

  筛选生态定位站和合作机构。经过对全区现有的52个生态监测(观测)定位研究站历年监测样地和固定样地分布情况、地面和遥感监测项目方法指标体系、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估方法手段等的摸底调查,多方了解合作意愿后,初步筛选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等12个与生态环境部门需求契合度高的定位研究站,其中森林站3个、草原站3个、荒漠站1个、湿地站3个、沙地站2个,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分类设定监测对象。对应内蒙古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和沙地生态系统,选定大兴安岭寒温性针叶林典型区、阴山山脉山地次生林和干旱区贺兰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大兴安岭西麓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半干旱区荒漠草原;干旱与极端干旱区荒漠、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和库布其沙地生态系统;呼伦湖湿地、乌梁素海湿地和南海子湿地等典型生态区域作为内蒙古生态监测网络主要监测对象。

  规范布设监测样地。监测样地设定是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重点把握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与完整性、固定样地与现状样地监测相同步,典型生态系统至少设置一个站、周边不同植被类型全面布点,数据综合集成、多部门协同的原则,并兼顾交通便捷、易于监测。

  初步确立保留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原有草原、荒漠、沙地和农牧交错带等四种类型159个样地,围绕新筛选12个定位研究站布设230个样地(观测点),并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统一设置植被样地面积,如乔木面积30米×20米、灌木10米×10米、林下菌类5米×5米、草本1米×1米。

  确定监测指标和频次。根据生态监测特点,设定常规植被、生境、土壤、气象、水文和动物等六大类监测指标,其中,水文和动物作为选择性指标。常规植被指标按生态系统类型分别设定,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设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林下大型真菌和枯枝落叶层等监测指标79个;草原设定种群高度和密度、生物量(鲜重、干重)、凋落物、地下生物量及灌丛等监测指标45个;荒漠设定种群、灌丛 、凋落物、苔藓和草本层等监测指标49个;沙地设定乔木层、灌林层和草本层等监测指标71个;湿地按照岸带植被设定草本、苔藓和乔木、灌木等监测指标45个。

  在监测频次设定上,充分考虑内蒙古气候特征,植被监测根据生长季,原则定为每年的5月、7月和9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其他指标,气象收集每日数据,土壤每年监测1次。动物监测以鸟类、鱼类和两爬类为主,鸟类按季、鱼类和两爬类每年监测1次。

  建立生态监测网络运行机制。一是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管理权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的牵头执行任务;二是明确了各定位研究站在实施生态地面监测、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规则;三是明确了数据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责任。在数据汇总及报告撰写方面,明确各定位研究站监测报告编写内容,如必须包含生态调查与监测(外来种、入侵种)、生态质量分析、原因分析和建议,必须提交监测指标原始数据集及相关数据分析成果,必须提交监测样地监测实时图片、优势种和样地照片及景观照片。

  探索运行“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经过2021年一系列的基础工作,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统一管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牵头落实,内蒙古“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基本完成,2022年进入试运行阶段。

  “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模式,剔除了气象因素造成的影响,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区域的生态质量状况,并以站点的围封固定样地为参照,把外界干扰因素影响降到最低,为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及地面验证。但在试运行过程中,也因存在点位数量、类型等方面代表性不足,现场操作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指标监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报告编制格式、内容与要求不一致,行业部门侧重点不同等一些问题,还须在今后运行过程加以研究解决。

  内蒙古初步构建起“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了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在区域生态系统划定、合作机构筛选、监测样地布设、监测指标设定及评价体系建立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全面开展生态质量监测、评估与预警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