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把环境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自然生态环境调查网    作者:钱慧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7-07    

  日前,浙江温州瓯海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收到了一面群众送来的锦旗,锦旗上“积极耐心调解处置信访事宜,真诚服务企业助力经济发展”的二十四个大字,表达了对当地生态环境部门高效处置信访事项的认可和赞誉。

  “该信访件为‘重复’举报件,当事人企业主要从事鞋业生产,主要污染物为废气,我们一方面对企业进行积极服务指导,帮助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联合街道办事处、村委、街道网格员、专职网格员、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多途径、多渠道协同解决该信访‘疑难杂症’。”瓯海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说。

  环境信访无小事、群众满意是标准。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践行“浦江经验”,把化解群众环境信访投诉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注重机制创新、监督提效和数字化引领,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稳步下降,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持续上升。

  “向前一步”变被动为主动 信访工作有“温度”

  对于生态环境部门而言,环境信访投诉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事事关乎群众的环境权益,件件都是实事。对此,浙江省以群众身边“急愁难盼”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主动向前一步,把环境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浦江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交办问题和突出生态环境矛盾妥善化解,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带队赴诸暨市调研信访工作。在华都国际纺织产业城园区,调研组针对群众反映园区内企业臭气异味大的问题进行现场督导。

  “虽然印染集聚区废气治理成效相对稳定,但仍要充分考虑企业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作为诸暨市标杆园区,不能仅满足于生态环境不违法的底线要求,不仅要有‘国标’,更要有‘民标’,争做示范型新园区。”在详细了解群众信访投诉内容、前期调处情况后,郎文荣厅长要求,生态环境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监测结果,并邀请居民走进企业,零距离了解污染防治设施,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

  “您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们直接反映……”在诸暨市社会治理中心,一场面对面“零距离”现场接访活动,搭起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三批来访群众分别反映了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问题,郎文荣厅长认真倾听诉求,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商讨研究化解对策。

  “绍兴市、诸暨市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依法依规把来访群众的信访事项办好办实,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省厅相关业务处室做好跟踪督查,确保问题真整改、矛盾真化解;要站稳群众立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到位,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他说。

  在坚持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领导接访下访和重难点信访领导包案不放松的基础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突出信访问题化解纳入厅“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难题”工作,厅受理中心定期梳理高频信访投诉问题,厅领导按片负责,稳步推进群众身边突出信访矛盾扎实化解。2022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级领导共参与接访下访46次,参与突出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化解165件。2016年-2022年,全省共排查环境信访突出矛盾纠纷3082件,化解3046,化解率达到98.8%。

  浙江还将信访工作的重心前移,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信访分析研判制度,每月定期开展环境信访形势研判,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保护社会形势分析研判。2022年,共编制各类环境信访分析通报28份,“点上”向各地通报可能引发重复访、无理访、群体访苗头的突出问题企业12批次290家;“线上”向各地通报处理涉众广、影响大的重点工业园区12批次278个;“面上”全面分析环境信访的总体趋势、特点和影响。

  建立环境问题发现机制 以环境信访之镜查不足、补短板

  环境信访是环境质量的“晴雨表”。如何从环境信访举报投诉中找出环境违法线索和环境治理短板,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浙江省高规格建立环境问题发现机制,推动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的实施意见》,以聚焦“精准高效”为目标,创新生态环境信访投诉管理模式,真正将群众的举报投诉作为提升生态环境工作成效的“富矿”深挖细掘。

  近日,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向市民王女士发放了1.25万元环境违法举报奖金。

  据悉,当日,王女士向凤桥镇生态办反映位于凤桥镇群创路路边窨井有废水满溢,怀疑有企业偷排。针对该信访投诉,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执法人员联合属地生态办立即赴现场调处。经逐一排查,路边满溢的废水为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废水,纸板车间内生产废水通过地下管道流入车间西侧的循环水池,又经循环水池内的水泵排入厂区外雨水井,已有部分废水满溢至绿化带。南湖分局对该企业涉嫌通过暗管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罚,并对信访人给予举报奖励。

  “我省印发了《浙江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将最高奖励从原来的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同时,允许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悬赏征集案件线索,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有效弥补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盲区,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起到震慑和宣传效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还不断完善信访执法一体化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平台与“互联网+监管”执法平台互联互通,推动信访与执法衔接贯通、联动闭环,实现靶向聚焦、精准出击。

  “这边有工厂将污水非法排放到河流内,臭味冲天,影响村民正常生活,请相关部门帮忙处理。”日前,丽水莲都黄弄村村民举报有企业排放污水,该信访件第一时间被转派至“互联网+监管”执法平台。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莲都分局执法人员接到信访后,立即赶赴现场调查。该企业厂区道路、加工、装卸区域防尘洒水和降尘喷淋的废水流入雨水边沟进入多级滤沙池,滤砂池内回用泵损坏后未及时修复,多级沉淀池内泥沙淤积长期未清理,导致泥沙水满溢通过雨水渠排入外环境。执法人员责令该公司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对该企业罚款人民币18万元。从信访受理到正式办结,现场检查记录、查处情况都在“互联网+监管”执法平台上全程闭环留痕,高效又规范。

  伴随着环境问题发现能力的显著提升,浙江环境信访查实率不断提高。2022年,全省办结环境信访投诉举报37042件,其中查实31724件,查实率达到85.6%,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且查实问题均已落实整改。

  数字化重塑环境信访治理体系 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

  如何将生态环境信访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本级?数字赋能,打通环境信访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向我反馈了情况,我对调查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非常满意。”日前,永康一市民为信访处置的“速度”点赞道。

  有市民反映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月桂南路一家企业喷漆加工产生臭气污染,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永康分局登记受理后,立即借助“智慧环保”平台,将信访件派发到城西新区生态环境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并指导企业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随后,工作人员通过平台上传调处结果,同步反馈给举报人。

  “我们依托‘智慧环保’平台,明确办件流程、办件指南等规范化要求,在生态环境信访管理层面形成一套智慧流转、过程可溯、动态跟踪、衔接通畅的办理体系,所有生态环境信访件均实现线上登记、派发、流转、回复,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随时接受信访任务,大大缩短办理时间,切实提高信访办结效率。”永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数字化改革的春风吹遍全省,浙江的生态环境信访工作当仁不让地走到了改革方阵的前列。

  浙江充分发挥信访数据信息在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污染源数字化档案、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支撑服务作用,打造“生态环境在线”综合集成应用,推进环境信访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局。同时,系统推进全省生态环境信访平台迭代,在省内平台整合基础上,对省环境信息协同管理平台数据桥接开发,实现部省市县四级生态环境信访数据互通同步,省级对市生态环境信访数据实时掌握率达到100%。

  为推动环境信访工作从程序终结向群众满意的优化提升,浙江省还大力推动信访工作责任制,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

  浙江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信访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理顺省级环境执法队伍体制调整后的信访工作机制,推动全厅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咨询办理工作,并将落实生态环境部门领导责任和建立环境信访内导机制作为市生态环境局目标责任书考核重点。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信访局创设了环保信访“直通车”机制,采取“一份日报、一个群,每日领办、每日督”模式,建立全市多层级、多部门协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据悉,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浙江省信访局正积极沟通会商建立突出生态环境信访问题交办督办联动机制,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信访问题为目标,按照“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双向推送、分级督办、协调联动”工作原则,深入完善突出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发现、研判、督办、解决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浙江省生态环境信访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