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但在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则是另一番景象,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侧青山,多年来享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这7个字也成为近年来青海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金名片”。
水质更清,芦花湾挥别恶臭变亲水公园
如果你问在贵德土生土长的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玉斌,他眼中的家乡这些年有什么变化,他会这样回答你:“小时候,我觉得我的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在贵德,城在林中是我们的特色。尽管这里也有钢筋混凝土,但绿树成荫、绿意绵延,二者互相交融。长大后,我站在高处远眺,发现郁郁葱葱的面积更大了,河两岸更干净整洁了,黄河水变黄的天数也越来越少了。”
站在黄河岸边,马玉斌向记者介绍,近几年,绿色成为贵德县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不仅全县30.5万亩天然林、46.42万亩公益林、442万亩天然草场得到有效管护,黄河水也更清了。“我们通过对辖区内河流的保护以及生态修复和治理,让贵德境内的黄河水质常年清澈见底。人们临水也更亲水了。”
芦花湾的蝶变便是一个缩影。芦花湾,一度是贵德县有名的臭水沟,周围既有市井喧闹的居住区,又有繁忙生产的工业区。由于水体不循环,湿地里的芦苇肆意疯长,长期的富营养化让这里的水质不断恶化并散发臭味。
年逾六旬的刘真吉家就住在距离芦花湾不到3公里的河东乡下罗家村。“远远就能闻到臭味,地上是黑色的淤泥,淤泥里掺杂着垃圾,没有人愿意来这里,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捂住口鼻。”
直到4年前,改变悄然开始。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水岸共治为手段,以便民利民为目的,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全面启动。
通过引流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芦花湾水生态公园建设了复合流潜流湿地4.76公顷、表流生态湿地8.22公顷,用生态型湿地污水深度净化系统工艺技术,实施尾水深度净化生态湿地系统建设,达到天然湿地生态修复、自然湿地内源污染物清除及尾水二次净化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削减这一河段入黄污染物总量,实现黄河流域贵德断面水质稳定优于地表水Ⅲ类并逐步向好提升,完善了贵德黄河风情线“水—草—鱼—鸟—人”共生系统,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确保了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
芦花湾建成后,黄河干流贵德河阴段水体净化功能与水生态保护功能明显提高,来“打卡”的游客不断增加。
不仅是芦花湾,更多的地方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针对黄河垃圾漂浮等问题,贵德县采取黄河贵德段管理保护“十条措施”,建立健全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水陆齐抓、治管并举、标本兼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严厉打击侵占河道、滥采乱挖、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形成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防联护新局面,“分段治水”转向“全域治水”,黄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系统提升,河湖面貌日渐靓丽。
生态更好,高原上也有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试点
走在贵德街头,记者看到来往的几辆公交车都是新能源车,不禁好奇:这里新能源公交车占有率有多少?答案有些出乎意料——100%。这个数字,青海省很多发展排在前面的城市都不一定能达到,为何在贵德县城得以实现?
马玉斌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促进贵德县公共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经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贵德公交公司累计投资约3600万元,先后购置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53辆,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设置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在2019年提前淘汰了全部燃油公交车,实现了新能源公交达100%。
与此同时,贵德县高标准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14.5万亩耕地实现有机肥代替化肥全覆盖,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57%。
贵德山清水秀,但是地处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污水集中处理原本是个难题。在辖区内海拔3000米左右的拉西瓦镇,记者看到了一个破解难题的典范。
高海拔村落的居民大多居住分散,不适合铺设过长的污水管网。并且在一些地方,由于地势低等问题,水压不够,不具备安装污水管网的条件。对此,今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加大投入力度,在拉西瓦镇的4个村实行分散式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允许三四户甚至十几户共用一个收集处理池,然后再运往村里的集中处理站,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网络在高原地区村落的全覆盖。
不仅是拉西瓦镇,如今的河阴镇张家沟村,村道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蓝、红、绿、黑”4色垃圾桶,垃圾焚烧堆肥处理点每周两次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
村民白奋云正因为这个改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他是村里的垃圾转运员,每到转运这天,就骑着小型垃圾转运车,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我今年60多岁了,出去打工难找工作,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就业的机会,一个月能拿2500元,对家里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白奋云说。这份工作在他看来,既能赚到钱又能美化居住环境,实在是一举两得。
如今,随着污染防治进程不断推进,各地生态基础不断夯实,拉西瓦镇和张家沟村的故事也在贵德更多的地方上演。
产业更优,绿色资源成为发展“金名片”
在青海的水果市场,来自贵德的水果格外畅销。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让贵德的绿色有机农牧业得到良好发展。近年来,为了用好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贵德县主动融入产业“四地”建设,围绕绿色有机农牧业、绿色清洁工业、高原文化旅游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农业集约化、旅游全域化、工业集聚化和三产一体化布局。
从贵德县城出发,车行30多公里,就能到达县城产业园内的藏蜜厂。巨大的蜂窝形建筑物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十年前,贵德县划定了种蜂自然保护区,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培育适合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下的蜂种。在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实验和探索,成功培育出适合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优良蜂种,也酿出醇香可口的优质高原蜂蜜。如今来贵德县旅行,回程时带上几瓶“藏蜜”成了不少游客的选择。
在藏蜜展览馆的一处,满墙的检测报告、认证证书摆放整齐。如今的藏蜜,不仅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还连续10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让这个远在青藏高原的蜂蜜品牌被更多人熟知。目前,企业已经注册藏蜜牌蜂产品,有10多个品种。产品不仅销往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还远销德国,在多个地区开设有专卖店和专柜,并通过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渠道销售。
在贵德,不仅藏蜜甜、瓜果香,生态旅游也是“香饽饽”。近年来,贵德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成功打造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建成1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接待点200余家,阿什贡七彩峰丛等景区旅游内涵显著丰富,美地花田等乡村旅游点发展迅速,生态旅游质效显著跃升。
2018年,贵德高原生态旅游区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2020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接待人数4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3亿元。区域自然价值加速转化,生态惠民、生态富民成效显著。
今天的贵德,绿意盎然,产业兴旺。水生态公园吸引着饭后散步的居民,红砖铺就的人行道向远处延伸,环保吉祥物“水娃清清”凝视着远处的黄河。这天,太阳正当头,水面波光粼粼,芦苇随风摇曳,鸟鸣不绝于耳,记者好像找到了人们把贵德喻为“西宁后花园”的原因。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