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铜鼓,古木葱茏,繁花似锦。近年来,江西省铜鼓县坚持生态立县,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富民路,上万乡村百姓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生活。
上万村民吃上“生态饭”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溪流纵横,置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铜鼓县永宁镇坪田村,青山碧水、白墙灰瓦,一幅秀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坪田村的村民都靠砍木头为生。在那个“卖木头”的年代,村民们砍树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引起了山洪暴发,造成河流淤塞,农田被毁。
2005年,坪田村实行全面封山育林,严禁猎捕野生动物。2018年,坪田村开始了秀美乡村建设,修建了旅游公路,对100余栋民房全部进行了立面改造。
以前一直靠砍树谋生的村民马运来,如今成为了“黄金屋度假村”的总经理。村民罗桂珍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土特产店,每年销售都可达二三十万元。村民赖慧琴建起了了高端民宿随心云舍,平均入住率在60%以上。村民谢辉利用村内一家祠堂,建起了铜鼓客家博物馆,馆藏一万余件老物件,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原来一直在外地经商的邱海彬夫妇毅然回到村里,开饮食店,种植了百亩茶叶,近两年来家庭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云上坪田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当地农民500多亩土地,种植黄桃、鹰嘴桃、雪桃、翠冠梨等水果。仅此,农民每年获得的土地流转收入就有15万元。
坪田村党支部书记张继辉介绍,近5年来,坪田村全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半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坪田村是铜鼓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铜鼓县不少村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县乡村旅游收入每年达到近20亿余元,直接带动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林下经济搭起“致富梯”
在棋坪镇观田村林下养蜂基地里,一个个木质蜂箱整齐排列。每天上午9:00,养蜂人王国辉正站在蜂箱前,开始一天的抖音直播——教蜂农怎么养蜂。对于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一一作答。
王国辉在2001年退伍回到家乡后,便开始了养蜂。从刚开始试养20余箱,逐渐扩大规模到后来的200多箱。周边省市的养蜂人看了王国辉的养蜂直播后,陆陆续续来到铜鼓,向王国辉拜师学艺。现在王国辉养蜂收入分为三块:直播,带徒弟,销售蜂蜜,每年20多万元。
三都镇三都村村民林辉原来一直在外发展。2015年他回到家乡,和几位村民一起种植了490亩林下黄精。到2019年采收时,黄精每亩纯利润达到2万元以上。如今,林辉流转2000余亩山林,种植高标准黄精900亩,林下黄精1300亩,育苗基地500亩。
近年来,铜鼓县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森林康养等森林产业,先后创建秋收起义纪念地、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天柱峰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成立了“林下中药材”、“林下蜂蜜”、“森林旅游”等各种林业合作社42个,林业企业53家。
把“绿被子”变成“红票子”
铜鼓县现有林地面积2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8.04%;封山育林面积163万亩。碳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早在2016年,铜鼓县就开展了符合开发条件的林地调查,并形成基础数据库。
铜鼓探索组建绿色银行,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形式,将全县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生态资源资产项目包。推广应用绿色货币,对居民参与护水治水、护林植树、社会治理、绿色出行等相关活动记录进行评判认定,将群众的绿色生活方式量化变现为真金白银。
2022年底,铜鼓县与证券机构成功签订全省首笔千万级林业碳汇交易协议,“绿被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红票子”。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