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襄阳市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深入改革创新,出台多项举措,扎实开展助企帮扶工作,推出“环评打捆”“首席服务官”“企业环保码”“正面清单”等措施,加快推动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靠前服务,加快审批速度
南漳县推行“环评打捆”审批服务,对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加油加气站、防洪除涝工程、河湖整治等市政基础设施类重大项目,位于同一行政区划且项目类型相同的,建设单位可申请实施环评打捆审批。对属于“环评打捆”范畴的建设项目,落实专人与编制单位、业主单位加强工作对接,做好技术指导,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助力项目快引进、早落地、早投产。枣阳市印发《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实行集约化审批、一次受理、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压缩审批时限,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由法定办理时限30天压缩至1天,排污许可证核发由法定办理时限20天压缩至1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1天内备案完毕。今年已预审通过建设项目94个,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项目17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项目52个,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110个,审批服务事项均做到1日内办结。
分类施策,强化监管力度
发布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将138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其中疫情防控类10家、重污染、天气类2家、日常监管类126家,强化帮扶指导,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做到有需要有服务,无需要不干扰。坚持“分级管控、精准减排”原则,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细化实化企业“一厂一策”,将997家企业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其中城区711家),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截至目前,已有A、B、C以及绩效引领企业32家,数量上在全省仅次于武汉。确定267家企业(单位)纳入襄阳市2023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并在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予以公布,其中属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企业260家,属于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78家,属于重点排污单位及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71家。对纳入名单企业将督促切实履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准确的环境信息管理台账,妥善保存相关原始记录,科学统计归集相关环境信息。
创新手段,抓牢污染管控
襄阳市先行先试,开发建设了企业环保码,实现“码”上公开、“码”上监管。依托数据共享手段,在不降低监管力度的同时减少对企业的打扰,通过实时采集高频动态更新的在线监控、用电管控、排污许可证、行政处罚等业务数据,并以数据驱动,进行智能协同分析,综合研判,实现了对企业的科学、精准、依法监管,目前已覆盖全市上万家企业。同时依托远程智慧环保管控平台数据,以空气质量监管系统、污染源精细化管理系统、智慧调度管理系统、全景智慧驾驶舱4个模块,精准掌握执法监管重点单位和各类信息数据,实现一屏通览,发现环境问题及时响应、及时处理,一键联动治污,最大程度防止污染情况的发生。枣阳市引入“环保管家”、水污染溯源排查等先进技术,利用第三方机构人员和技术优势,对大气、水污染进行精准溯源管控,有针对性地识别重点排污单位非法排污的规律及路径,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目前已采集并建立31家重点涉水企业原水水质多特征数据库,水质三维荧光指纹100个。
提前介入,落实助企成效
襄阳市印发《襄阳市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方案》,推动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提高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效率。积极作为,主动介入,指导企业落实整改问题,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成功帮助企业取得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经营许可证,今年7月,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向襄阳金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核发了全市首张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试点经营许可证,成为专为小微企业提供危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的首家试点公司。多措并举,依法将排放工业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并采取“点对点帮扶+一站式服务”,做到监管与服务同步进行,自10月以来,已对22家申报排放工业噪声的排污许可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联审联查服务。10月23日为湖北天鹅科技有限公司核发了襄阳市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首张排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