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一年多来,“蓝色循环”模式加速推广,从浙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离不开浙江在顶层设计、配套激励政策、长效机制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革。
“蓝色循环”是浙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缩影。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正多向发力,加快构建有效务实管用、激励约束并重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建设,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等制度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浙江篇章。
多措并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为何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处长朱恩青解释:“当前,浙江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解决这些‘成长烦恼’,关键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如何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顶层设计引领方向。浙江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先行导向等三个导向,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所谓问题导向,即针对环境质量高位承压、治理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以及短板,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发展导向即提高环境资源要素配置精准性,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互促共赢;先行导向即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性实践,加快培育改革品牌,推动最佳改革实践推广。
据了解,《实施方案》聚焦生态环境法规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生态环境要素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态治理全民行动等领域,建立美丽浙江考核督察评估协同体系等17项体系建设,到2029年,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标志性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爬坡过坎”。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一系列制度创新应运而生。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为例,自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准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以来,浙江一直将这项工作作为“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任务,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为此,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研究,为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提供浙江方案和浙江样板。据介绍,减污降碳协同指数覆盖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维度,集成生态环境领域7大指数,按季度发布,实现对地市减污降碳工作成效和措施进展的定量化跟踪、评估、反馈,并纳入美丽浙江建设考核。如今,在浙江,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已成为衡量地方和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标尺。
除了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外,浙江还率先试行碳排放评价制度,实施“项目环评+碳评”“规划环评+碳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碳评”多维模式;率先建立财政金融激励机制;率先上线“减污降碳在线”,集成打造“一本账”“一体考”“一链管”“一体配置”“一体分析”“一键达”的数智“指挥部”……精耕细耘结硕果,生态环境部总结提炼浙江省第一批四大类35项经验做法,形成并向全国转发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经验做法清单。
先行先试,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以下简称创新区)建设就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生动诠释。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复函,同意浙江省开展创新区建设。缘何要开展创新区建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副处长张莉解释,一方面,环境健康管理是新时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连续3个五年规划对环境健康管理工作作出系列部署,为全国各地探索创新环境健康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另一方面,浙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然而,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已从基础的环境质量改善逐步转向更高标准的环境健康品质提升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于是,浙江勇当先行者,将环境健康理念、标准、手段融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健康管理制度,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筛评控”。
目前,浙江初步构建了创新区建设的框架方案及预期标志性成果清单,部署启动了多领域、多层级、多主体的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等工作。经自愿申报、专家评议,首批确定9个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安吉县成为入选试点之一。
据了解,该试点工作以减少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和大力发展“环境健康+”产业为2个大方向,推进“美丽健康”乡村示范、“环境健康+”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重大任务,梳理23项具体建设指标,确保环境健康管理落实见效。“目前,我们正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环境健康友好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量化指标综合计量反映县域(城市)环境健康友好发展水平,绘制‘区域环境健康友好画像’,构建具有安吉风格、浙江特色、中国视野的环境健康县域(城市)评价指数工具。”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副局长钟永梅表示,得益于全省首批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契机的加持,安吉最近顺利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浙江重实干强担当作示范的案例比比皆是:2024年浙江成功争取生态环境部开展园区“评证合一”试点和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辅助审批试点;杭州、湖州获评国家碳达峰试点;湖州、丽水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宁波获批非现场监管执法国家试点;6个项目获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计算方法在今年9月全国能源统计系统会议上被介绍......
数智赋能,推动从“事”到“制”“治”“智”转变
“温馨提示:您所在区域已被‘浙里宁静’温岭全域噪声监测所覆盖,请大家降低音量,主动配合。”走进台州市温岭市人民东路的东辉公园,会发现广场上的提示屏幕能够进行实时噪声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设定提示分贝。作为全省县级市首创“浙里宁静”系统与“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贯通融合模式,温岭实现了噪声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一盘棋”。
“浙里宁静”是数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解。眼下,数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浙江把数字化改革融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方面面,加快推动从“事”到“制”“治”“智”转变,构建了生态环境数字化的“1+N”制度标准体系,将数据共享、工作协同等数字化要求写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在此基础上,浙江系统构建“平台+大脑+应用”整体架构,形成天空地人全感知、环境网络全互联、环境数据全流通、指挥决策全智能、环境治理全协同、环境管理全统筹的“美丽浙江”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总体架构。
所谓“平台”,即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大脑”则是指“浙江生态环境大脑”。“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仓,构建天地空现代化生态环境感知体系,集成空气点位1737个、水环境点位711个、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4944家,率先推行企业工况“黑匣子”监控建设。同时其横向打通省级部门数据,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归集数据目前达189亿条,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数据底座。而“应用”是指“美丽浙江”综合集成应用,涵盖污染防治、督察执法、环评管理等主要业务,实现“一体集成、一端入口、一键登录、一屏掌控”。浙江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线“减污降碳在线”“浙里蓝天”“浙里碧水”“浙里蓝海”“浙里净土”等模块,实现多跨协同、精准治理、闭环管理。
前不久,浙江迎来新使命——生态环境部复函,同意浙江省作为全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省份,探索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路径,为全国积累经验。
“我们全力探索以数字化推动形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为开展试点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监信处处长高祥表示,浙江将深入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编制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系统搭建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架构,加快建设智慧高效的美丽浙江数字化治理体系。
下一步,浙江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机制、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